2022-10-29 09:30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如今流行的“鸡娃”,让父母深感焦虑,深怕自家孩子在倏忽间就落后于别的孩子,沦为平庸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不平庸,要么表现在与人竞争时不甘人后,即突出;要么表现在与事较量时不拘一格,即突破。
父母对于自己家人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越是不满意,突破阶层的驱动力就会越强烈,也越会期待孩子继承这一使命,以实现开拓与升级。
反之,父母越是满意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就越不会要求孩子向上挪动,默许更多平行活动或原地踏步的空间。
且不论社会地位如何,人总是难以避开与身边人比较的。或是不甘示弱,“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或是希望在人群中鹤立鸡群,一览众山小。
假设没有突破社会地位的现实必要性,但身边人(比如同事、邻居、同学)的孩子也会令我们的孩子相形见绌。比如,“大学同学在朋友圈发的视频里她孩子弹钢琴有模有样,而我的孩子练琴时连手势都要人提醒,我是不会把他现在的样子录下来放到朋友圈的。”
图片来源:freepik
我们可能需要先从一个问题开始:当我们认为孩子平庸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难发现,当我们认为孩子平庸的时候,往往发生了“比较”。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或者和想象中的孩子比。
而“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程序。
在比较开始前,我们往往会在头脑中给孩子“咔嚓”来了一个定格,定格了孩子当下的状态。这个定格是非常平面的,它仅收录了一个时间点上的状态,没能把过去的基础和未来的趋势考虑进去,也只定格在了一个方面上,没有把周遭的其他面吸收进来。
这样的定格,将两个原本丰富立体的孩子平面化了。就像挑出孩子身上一个点拿着放大镜进行观察,只盯着放大镜能看到的地方,选定一个指标,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每一次单选一个指标,暂时把所有其他指标作为背景虚化,只盯着这第一个指标做比较。
如果意犹未尽,就再选一个指标,暂时把所有其他指标作为背景虚化,盯着这第二个指标做比较,…… 最后把几个指标合在一起,做出小结。
如果说只选一个指标是片面,选了多个指标就全面了吗?
不,片面简单相加,得到的只是多个片面,而不是全面。
如果把全面比作圆,把片面比作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边的数量得无穷,才能成为圆。理论上正多边形的极限是圆,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你能画出来的多边形都不是圆。更何况我们在做比较时,考虑的指标数量,可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所以注定片面得很。
而且,我们不会只说:“这个孩子的这个样本在这个指标上更好”、“那个孩子的那个样本在那个指标上更好”,而是推而广之,跳过局部到整体的过度和泛化,直接说“这个孩子更好”、“那个孩子更好”,用个别指标和样本完全指代了整个孩子。
把两个活生生的人极端简化为指标,然后再把对指标的结论抽象、扩大为对两个活生生的人的评价,以为这是在“还原”。凭着局部评判全人,犹如盲人摸象,可谓是非常鲁莽和失真了。
也许你会说,这算抽查啊。可是,抽查得随机取样,而我们取样时绝对不随机。我们是被别人孩子展现出来的精彩所刺激和提醒了,转过身来拿着别人所展现的指标,来检查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真的是随机,以不带个人情绪、主观好恶的眼光,以所谓上帝视角来看,看到的是两个孩子,他们性格不同,有着独特的个性与闪光点,就像上天赐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礼物。这时候,我们根本不会想到比较。
除了比较之外,当我们认为孩子平庸的时候,脑子可能只想着他们的缺陷,从而没有心力资源提醒自己回忆孩子的优点。大脑里提取不出什么有趣的、有意义的深刻印象。于是得出结论,孩子身上没有有趣、有意义的事,认为孩子是平庸的。
图片来源:Unsplash
当我们发现孩子可爱、可赞之处的时候,那一刻,一定不会觉得孩子平庸,平庸这个概念压根就没有机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当然,如果有人打断沉浸在对孩子欣赏中的你,硬问一句“孩子平庸吗”,我们的头脑可能不小心又会再回到之前的比较中,“成绩一般、体育一般、没得过什么奖,这应该算平庸”。
这又回到了试图用割裂、片面、抽象的方法,来判断、界定、设限一个原本动态地生活在不断影响着ta也被ta影响的环境中的丰满、连贯、具体的生命。
也许,认为孩子平庸,背后是希望孩子不平庸;而希望孩子不平庸,背后是想要“突出”或“突破”的需求或渴望。这份需求或渴望,本身没有不好,但是认为孩子平庸,对孩子和家长而言,都是伤害。
如果希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实现突出、突破,那我们帮助孩子的第一步是:看到孩子。
尤其当我们看到的只有孩子“平庸”之处时,要特别警惕,提醒自己,睁大双眼,换个思路,下决心看到孩子有趣、有意义的地方。看到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开心。
图片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