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1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图片来源:pixabay
昨天,我和4岁半的孩子用颜料在石头上画画。沉浸在作品中的我,突然被他的一声大哭惊醒。我抬头一看,他橙色的石头上抹了一块违和的棕色。
他错怪我把棕色混进了橙色颜料盒里,再被他不知情沾出来,所以玷污了原本应该满是橙色的画面。我第一反应是解释,但他不听,一个劲儿地哭。
我理解,他是心疼画被毁了。但我知道这是可以挽回的,只要在上面再涂一层橙色就可以修复了。
于是,我提出帮他修复,他大叫着“不要!”。
我共情,“我知道你很生气”,没用。
我安慰,“我可以把它修好的,相信妈妈”,没用。
在情绪决堤的边缘,他嚷嚷道:“你再也不是我妈妈了!走开!走开!”边嚷嚷边拽我的腿,把我脚上的拖鞋一把扔到边上。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kidsworldfun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虽然这么说,但我不确定他究竟能明白多少,但我似乎还是需要说出来。
后来,因为他想看十分钟卡通片,找我来一起看,我虽不想看,但碍于他的坚持,我答应了。到了客厅,先生继续让孩子表达道歉和给我拥抱,我都接受了。
没有想到的是,等到电视开始,我的眼泪反而滚了下来,我感到很伤心,很伤心。
为什么在孩子道歉和我们合好之后,我反而突然伤心?
这让我惊讶不解。
02
我试着去体会,去追根溯源。
我的思绪飘到,在成长的某个时刻,我又何尝没有想过,如果我的父母不是现在这样的就好了?!
固然我的父母很好,我很感恩ta们,但是凡事不会100%。总会有某些时刻,哪怕0.001%的程度,会感到被父母伤害或者不接受父母。
我突如其来的伤心,是因为我联想自己曾经受伤的心境,不禁怀疑:难道,“你再也不是我爸妈了!”所表达的对父母的不满、失望、抗拒、愤怒,是普天下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逃不掉的共同体验?

图片来源:pixabay
我突如其来的伤心,也是因为我可以想象,如果我的父母知道,如此全心全意爱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那ta们肯定也会有受伤的心境。
我也可以想象,有多少父母,被孩子强硬甚至绝情对待过?那时ta们何尝不是感到委屈、疲惫、有苦难言?
所以我的眼泪,有为我自己,为我父母,为作孩子的,为作父母的……为冲突中的双方共情,卡在中间没有出路般伤心。
但这还不是全部。我意识到,我在这次处理中无心流露的“赌气”加“让孩子感恩内疚”的意图,并不是我所认同的。
我担心如果以后继续这种处理方式,时间久了会伤害到孩子。因为我需要做的是引导他,而不是用“感恩内疚”来束缚他。

图片来源:pixabay
而且,当我在用冷脸向他强调他应当感恩珍惜我的时候,我似乎在重温什么。
在我用感恩内疚束缚孩子的同时,我扮演着曾经这样束缚过我的另一方,儿时被束缚过所产生的伤痛,在隔空回响,再次感到疼痛,而我若缺少觉察地延续这种束缚,就可能延续相应的伤痛,这让我心痛。这,才是我眼泪的源头。
的确,孩子应当感恩父母。但同时,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很多孩子,包括成年后的子女,都经历过“我们是你父母,你要感恩,如果……就是不感恩,就该内疚”的熏陶。
这些孩子,一旦对父母心生不满怨愤,就会同时伴随着同样强烈甚至更强烈的罪恶感、内疚感和羞愧感,因为孩子对父母生气、埋怨、不接受、记恨是“不对的、不当的、不孝的、自私的、无理的、要杜绝的……”。但是越内疚、羞耻、负罪,又会越生气、埋怨、不接受、记恨,从而拷上一个自相矛盾、循环加固的枷锁。

图片来源:pixabay
透过眼泪,我意识到,也许现实就是有一天孩子会希望ta的爸爸妈妈是另一个样子,哪怕爸爸妈妈已经做得很好了。
而这一天的来临,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不需要产生自怜自艾的悲伤(do not take it personally)。
虽然我很努力、用心地去做,但我仍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和期待,无法达到孩子理想中的百分百。
虽然我很努力、用心地去做,但我还是会在某些问题上阻碍ta、令ta生气、令ta感到不被理解。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不理解,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杜绝的。我们普遍有过这样的经历,两方在一件事情中,一方觉得答案显而易见的,另一方却死不承认,或者一方反应强烈的,另一方就是觉得完全没道理。
没有妈妈是完美的。再说,追求完美,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家长的自尊/自我成就/自我重要感的需要?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有限的能力中探求更多的可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发展,争取在当前的局限和狭隘中求得一点突破,并且在即使有突破但也仍不失局限和狭隘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尽力理解ta、支持ta。
在母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哪天,那个未来必然出现的时刻到来,如果ta真的希望妈妈是另一个样子,我希望我能第一时间知道!
是的,如果未来我的孩子真的在母子关系中感受到委屈和失望,希望妈妈是另一个样子,我希望他能愿意告诉我。
想到这里,我决定我要和他进行另一次认真的、坦诚的、平等的谈话。
谈话一开始,我就要向孩子道歉:妈妈要和你道歉!
当你说:“你再也不是我妈妈了”,我是很伤心。但是我想了想,我不应该因为我会伤心就不让你说。

图片来源:pixabay
你不喜欢妈妈,或者妈妈对于某件事的处理你不同意,你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想法,妈妈希望第一时间了解你的想法。我不应该因为我会伤心就不让你说。
恰恰相反,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你生气受伤的时候,我越该在你身边,陪你好起来。
我会问你:“告诉妈妈我哪里伤了你。我可以弥补吗?还是你不想我弥补,只是生气?那等你生完气妈妈再来问你,看我可以做什么。
有些时候妈妈、爸爸、或任何人,不可避免地会让你感到不开心,就像你也有让妈妈、爸爸不开心的时候一样。但是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这些改变的,比如我爱你,比如我非常非常想知道你的感受,我会尽力去明白你,然后一起看我们怎么样改一改更好。
等你好起来了,我再告诉你,你要学习直接表达,比如也许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你是我妈妈,你怎么还把我的画搞坏了,你还不承认!我很生气!”
那时,我也会再次向你解释,“我记得我没有把你的颜色混在一起,我感到被你冤枉了,我不喜欢被冤枉,你说我不是你妈妈了,我很伤心。但整件事这是一个意外。我们可以把它修补好。”

图片来源:pixabay
当我摆脱了情绪的“牛角尖”,我的悲伤瞬间消失了,戛然而止。
取而代之的是,晴朗。一扫之前的阴霾,晴空万里。
带着期待的心情,我和孩子在第二天进行了这番谈话,虽然不知道他听懂多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理解妈妈的用心,但等他长大些,等他有能力表达更多,我期待着听他说!
小结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听到孩子说“你再也不是我爸妈了”,这一定是让人难过的。
虽然这是一句不恰当的表达,但事实上,有些年纪小的孩子的表达更加极端,比如他们会对父母说“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
孩子语言组织能力弱,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且ta们对“杀”、“死”、“恨”的理解,和有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对“杀”、“死”、“恨”的理解不同。
最重要的是,再不恰当的表达,也是孩子内心想法的外在诉求!
我们固然要觉察和照顾好自己的伤心和情感需求,但是也要小心我们的伤心和情感需求占据了我们全部的内心,从而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呀。

图片来源:pixabay
没想到,文章写完后的今天,又发生了一次神似的事件。儿子找我要新鲜水果当玩具,我只给了他一颗苹果,他要更多时被我拒绝了,于是他说:“我不要你了。”
我说:“你想说的是,你不要和我玩了,是吗?”
“不,不是的。是我不要你了。”
“哦,你不要我了,那然后呢,你会怎样?”
“我就没…”话到嘴边吞进去,估计是意识到“我就没妈妈了”说的是他的损失,于是迅速改口成“你就看不到我了!”
“哦?为什么我就看不到你了啊?”
“因为我不要你了,我把你丢了,丢到垃圾箱里了!”说得眉飞色舞。

图片来源:pixabay
“天啊,我被你丢进垃圾箱了!那我要赶快爬出来。”
“但你爬不出来的。因为我用锁锁上了。”
“哦,那我拿钥匙打开,就爬出来了。”
“不行啊,锁不是在里面,锁是在外面,所以你不能打开。”
“哦!有道理。那我用手机打电话找人来,或者我就大喊‘救我啊,帮忙啊’,就会有人来帮我打开锁的。”
“但是,我变出一个调皮的青蛙,它不只吃苍蝇,它还吃人呢!它连警察都吃!”
“啊?!这么厉害的青蛙。还吃人啊。”看我大吃一惊,他非常得意,手舞足蹈地进一步形容他那调皮的青蛙。
我只好问:“它把人都吃了,那是不是把你也吃了呀?”
“不会的,因为是我做的它,它会保护我!”
“哦,它会保护你,但是会吃其他人。所以如果我从垃圾桶里爬出来,它就会把我吃了。看来我不能出来啊。这可怎么好呢?”
……孩子早已忘了最初的生气,我们乐呵呵一边继续编故事一边欣赏他编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