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19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3月30日,第一届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心理论坛在哥大教育学院顺利召开。这个为期一天的论坛探讨了包括“心理与新媒体”、“心理咨询行业洞察”、“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学人的一万种可能”和“留学生心理健康”等多个心理学热门话题,并吸引了众多著名高校学生和学者到访。

由杨意(杨麒桢)博士主讲的留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吸引了包括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层人员等不同群体的观众。不仅整个教室坐满了,最夸张的是,一场原计划45分钟的讲座,居然演变成了3个小时的深度分享和热烈讨论。

(讲座现场)

该讲座探讨了为什么要对留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特别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寻求心理帮助时经常面临哪些困难,以及留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这些都是杨博士提前了解到的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首先,留学生心理健康值得特别关注的点在于他们在留学生活中会经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包括文化隔阂、社交中的障碍与孤独、在生活中使用第二语言带来的焦虑、学业压力、与老师校方互动中的困难、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原生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建立认同感过程中的挑战,等等。这些围绕着留学生身边大大小小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的疏导,最终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的产生。据统计,在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29%有过焦虑症状,45%有过抑郁症状。这些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得到帮助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这些学生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他们依然面临着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和学校及社区心理疏导资源的短缺问题。那么当外界资源有限甚至无法获得心理帮助时,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呢。杨意博士结合案例详细展开自救的方法。比如,对于处理完美主义倾向下的焦虑和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抑郁,第一步要觉察到“此刻我在焦虑”以及“此刻我焦虑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步要认识到自己习惯性的认知偏差。第三步用更有适应性的思维来取代认知偏差。

专题讲座结束后,杨博士和部分观众进行了圆桌讨论。在该环节中,讲座中涉及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更深入的探讨。首先,近些年来,随着国内赴美留学人数不断的增加,我们观察到有低龄化趋势。这导致现在出国的低龄小小留学生相比于较早几年出国的大龄留学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如何处理和住家的关系?思维方式变化引发难以和国内父母沟通怎么办?另外,大龄留学生普遍会遭遇的问题在这些低龄学生身上依然存在,包括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美国本土的差异。杨博士在讲座里概括到:“当今留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非常立体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

据统计,2018年,全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超过66万(如果没有概念,参照2018波士顿总人口是69万)。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从个体,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从学生和家长入手,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及相关知识是解决上面列举出的问题的重要一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轨迹不可逆更不可预见。这样的特质造成了留学生心理问题泛滥、相关心理服务匮乏的现状。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且最大化的帮助身边的人,这样一来,10年或20年以后我们的孩子才不会因为相同的问题而挣扎而感到痛苦。

(杨意博士与论坛主办方工作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