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

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一):适应力提升的五个方法| 文末有案例问答

达尔文说: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Image

图源/freepik

如今,“内卷”成风,随处可见的激烈竞争,都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适应力的重要性。

关于“适应力”,美国心理学会是这么定义的:对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在回应不同的人事物过程中,修改、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VandenBos, 2015)。也就是,面对新的、变化的、不确定的情况,在认知、行为、情绪各方面的适应性。

Image

图源/新浪网

“适应力”这个特质一度被认为是成功的标配。

在职场上,适应能力商数(adaptability quotient, AQ)的概念越来越多地映入了招聘者和应聘者的眼帘。哈佛商学院教授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认为,理想的候选人应同时具备智商、情商、适应能力商数。

Image

图源/Google

在进入职场之前,适应力对孩子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业表现影响也非常大。比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发现适应力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最大的影响因素,还与学业以外的自尊、生活满意度、意义感使命感正相关。2013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五大人格特质中,有三个特质与学生的适应力关系很大,其中责任心、宜人性与适应力正相关,情绪不稳定性与适应力负相关。而2016年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适应力越强,生活满意度越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高水平的社会性支持的孩子。

Image

图源/freepik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适应力的影响,更能够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孩子的适应力,而需要结合孩子的个性特征,来立体地、关联地看待。而不论孩子现在的适应力或长期的个性特征,要提高或改变起来,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社会支持系统这个因素,是我们作为父母能够立刻加以改变的。

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从高中升大学、从国内到国外,不只孩子需要适应新的学校、老师、同学、教育模式、学习内容等等,其实整个家庭都需要适应新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适应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包括步入职场后,成功的重要特质。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提高适应力呢?

01

保持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态度,就是什么来了,我都能愿意去接受,而不去主观拒绝或屏蔽。

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们能够在环境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时候,还愿意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门”,去看、去听、去观察。这是在新的环境中存活、发展、成功的根本。

就像是考试的时候,我们总要先审题。如果我们不打开眼睛的话,相当于连题目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提答对了。

Image

图源/dribble

审题后,如果题目的一些关键词让我们联想到了曾经遇到过的题,我们就可以调动那一段记忆,立刻按照之前的解法,把答案解出来。但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即使关键词一样,题目里的细节也有可能会不同,导致最后的结果甚至解题的思路都不一样。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不管是我们在考试时,还是真正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当目前的“难题”和我们过去的经历有些相似时,我们是很容易用过往的经验和已有的方法来直接套用于现在的困难情境的。这个时候我们更是需要提醒自己睁开眼睛、竖起耳朵,开放地去审视当下的境况。确定审清题目之后,然后再做下一步解决问题的计划。

02

要灵活

第一点中所说的开放的心态,其实就是指我们的心态要灵活,而提到灵活,往往我们想到更多的还是头脑灵活

头脑的灵活,主要指整合信息、并能够用创造性的思维来面对新的情景的能力

Image

图源/freepik

当场景中出现了变化,带来的是很多看似陌生、杂乱的信息。而之所以说他们只是看似陌生和杂乱,是因为所有的变化依然发生于我们熟悉的世界之中,其实依然遵循我们熟悉的法则。

沿用前面的例子:课堂上,老师讲的是一辆车在前,一辆车在后,快车什么时候能追上慢车;而考试的时候,考的是一个水龙头灌水,一个水龙头放水,水池什么时候能放干。年幼的我们总是容易过多关注于那些陌生却又无关的信息,而忽略了两道题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如果我们能够将两道题中的关键内容加以类比整合,发现其中隐藏的联系,便能够把一道题的解题思路运用在另一道题上。对待人生中的新情境,亦是如此。

03

注重交流

交流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与人交流和与自我交流。

注重与人交流,是基于对人事物的觉察,去与周围的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愿意调整交流方式。

而往往更重要却被我们忽略的是找到和自己交流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往往我们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可能是挑剔自己的,是抱怨的,或者是让自己担心的,一直说:“糟了!”“怎么搞得!”……这些负面的声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对我们起到一些帮助,让我们引起警惕,并及时尽早地有所作为。

Image

图源/freepik

但是呢,很多时候这些声音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和精神消耗。它让我们觉得,生活其实要比真实的差得多。能够进行积极自我对话,并不是说每天自我催眠,说我的生活是完美的,而是敏感地觉察到自己脑海中的这些声音。

比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发牢骚:“这个家务有这么多,怎么做都做不完,除了做家务,我今天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要完成,但是首先我必须得做完这个家务。真烦!我已经很累了,我特别不想做。要是谁能做家务就好了,可是ta又不能帮我……”当脑海中的这个磁带在播放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正陷在情感漩涡当中,然后问自己:现在有人可以帮我吗?如果现在必须要自己硬着头皮把这些家务做完的话,那我要不要停下来,深吸几口气,调整一下心态之后,再接着做?反正都是要做的,我现在烦躁的心情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同样是做,烦躁地做,不如我停顿一下,调整了心态,再接纳地做。

04

降低自我意识

在咨询生涯中有很多另我印象深刻的孩子,有初高中生也有本科生,他们非常非常重视学习。重视到什么地步呢?他们会觉得,如果我学习不好,我不能考上我想要或者父母想要我考的学校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我的人生就失败了,好像就没有什么机会去翻盘了,我人生的意义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了。这是一种带有沉重的、灰暗的、终极性色彩的想法。

除了学业之外,在社交当中也有表现,比如,觉得好像别人不够喜欢我,很害怕去表现自己,担心别人给出负面的反应,容易把他人的反应解读为嘲笑;或者觉得每一次和人交往都非常非常的累,需要吹气球一样把自己给撑起来,装作十分乐观和勇敢地样子,但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又一点点地泄气,等到逃回家的时候,已经完全扁下来,精疲力竭了。

Image

图源/freepik

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来看待这样的现象,从自我意识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当我们把自己看得很重的时候,不仅是把我的面子看得很重,还把我的现在看得很重,就会让我们的烦恼变得特别的庞大。

与之相反的,就是降低自我意识的体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说我们站在海边面对大海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有一种觉得“自己好渺小,烦恼一下子就淡了,好像被海风给卷走了,空空的”感觉。这种空不是空虚的、伤感的空,而是觉得安静的空,烦恼少了、心事少了的空。

Image

图源/freepik

在大海面前我们体验到的这种降低自我意识的经验,来源于我们视角的改变我们不再站在“我就是全世界,我就是永恒”的角度了。我们跳出了盒子,看到了我身处的世界,里面不止有一个我,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也不止期末考试,还有很多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有未来。一旦我们把视域拉广角,把时间轴拉长(不管做这两者中的哪一个,尤其把两者结合起来),都能够帮助我们更有适应力,不纠结在一事一物之上

05

从感恩的角度来看待挑战

有大量研究证明,形成多做感恩练习的习惯,能够很好地增强我们的适应能力。

我曾经有篇文章,里面很仔细地讲过,怎么样做感恩日记,并不是说就想“我身体健康不错,我的家庭里的每个人也都很平安,所以我很感恩”。这样子,不能调动起你的情绪,并不能够真正地达到感恩日记能够起到的作用。具体做法详见我是留学生,我容易吗?——迷茫中,我要如何坚定地走下去

Image

图源/freepik

接下来,我会回答一下收集到的家长们提的问题当然,我的回答只是抛砖引玉,需要各位家长在每天的“实战”中摸索更合适自己孩子的提升适应力的方法。

问:

作为一位高一学生的家长,孩子住校后,担心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学习,但是接触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答:没错,如果孩子住校,每周在家的时间也就一天半左右,我们能够做的事不多。但是在这个问题中,我发现的重点是这个家长非常爱孩子,ta总是在想能够为孩子做什么。

那么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就是不要想着为孩子“做”什么,而是想着可以和ta“玩”什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个转变其实是非常深刻的。“我为你做什么”体现的是父母养育孩子的关系,但这不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关系。

Image

图源/freepik

我们和孩子也可以拥有有趣的、难忘的、平等的、互相学习的经验,如果能和孩子玩儿到一起的话,你们的关系一定不会太差,那么很多时候你想要孩子去认同某些价值观或者方法论,孩子都能更容易地去认同和吸收。

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孩子感受不到我的爱,如何走出管教的误区?),曾专门讲过如何和孩子搞好关系。有个很贴切的比方,把关系比作银行里面存的钱,每次的批评和指责都是在取钱(消耗关系),所以一旦我们有机会,就应该多多存钱,多多存一些温情。

Image

图源/freepik

回到这个问题上,孩子住校后在家的时间少了,那我们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更少的时间去做一些好玩儿的事儿。比如,和孩子一起做ta喜欢的健身运动,和孩子一起钻研ta喜欢吃的美食。不是“我要为你做什么”,而是“我们一起玩什么”,增加我们一起开心的共处时光。

问:

我也是高一学生的家长,想知道什么情况下给孩子找课外辅导班比较合适呢?孩子某个科目的成绩不理想,一方面想等ta自己调整,另一方面又时常感到时不我待,我不知道该怎么把握好帮孩子报辅导班的节奏,我该怎么办呢?

答:其实这个家长是很有心的,ta的觉察能力是有控制的,就是能控制自己想干预的心,给孩子自我调整的机会和空间。

其实,就像上一个问题的从“为孩子做什么”转换成“和孩子玩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可以转换角度,从“我该怎么办”转换成“孩子会怎么办”家长通常会把做决定的这个责任拦到自己的身上,往往忽视了孩子也有做决定的想法和立场。

Image

图源/freepik

我们可以把孩子纳入到这个决策过程当中来。比如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去问孩子关于辅导班的看法,比如孩子有没有听说某些辅导班,孩子希望上的辅导班是什么样的,如果上辅导班会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对辅导班有什么顾虑,什么时间的辅导班适合现有的学习安排和生活作息……

所以重点就是,家长其实不需要单方面帮孩子做决定,同时还会担心万一自己决定的不是孩子想要的,会打乱孩子的节奏或者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既然我们不清楚孩子的想法,与其猜测,忧心忡忡,那不如就让孩子也参与进来。

Image

图源/freepik

可以把辅导班的抉择做为议题进行家庭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时的心态应该是很客观平静的,应该和孩子一起把信息搜罗完整,逻辑推理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后大家都满意。如果抱持着要说服对方的目的,那对方也会察觉到,ta就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产生防御性的逃避,再一不小心就容易升级成矛盾。

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有效沟通,就是集中注意力听对方说的话,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认同,彼此尊重,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问:

我也是高一学生的家长,都说困难和机会是一体两面的,逾越了一个困难能获得机会,但是大多数人会直接被困难所淹没,越挫越勇的能力太值得培养了,杨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我们先说一下什么情况下人会越挫越勇。大家肯定都看过刻画抗日英雄的那种影视剧,其中总少不了越挫越勇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发生的前提不外乎是英雄们的信念和使命感。

所以,想要越挫越勇,首先就得有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还能够引起身心的激情澎湃。它不是一般的短期小目标,而更像是一种情怀,感觉到人生中有高于个人的价值,让人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也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它可以是我对世界的求知欲,也可以是对于社会的悲悯心,等等。怀抱着这样的信念,往往就能相信自己能够前进。

Image

图源/freepik

而这个信念又异于信心,更有万死不辞的坚毅。在这样的心境下,人能够做到把挫折当作磨练,只为了让自己更强,更接近所求。这个时候,挫折成了变强之路中必经的一环,所以就不会想要逃避,相反,会觉得是个机会。一关过了,稍做休息,便可满血复活,迎接下一关。打败挫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焦虑、疲惫和各种负面情绪的,但是有使命感的人就比较不容易放弃。

结语

面向未来的马不停蹄往往给不了我们和孩子们太多喘息的机会,而我们需要明白,很多问题真正的根源在于不适应或适应得不好。只有懂得在环境中生存,才能不被环境压倒,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

Image

图源/freepik

编辑:孟添 顾韵贻 陈墨林 zz

排版:孙韵贻 zz

校对: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