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渡过特殊时期
近日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令人挂心,先是德国7月12日起因暴风开始的强降雨,导致171人死亡,再是国内河南的洪灾。截至25日12时,此轮河南特大洪灾已波及1144.78万人,造成63人死亡、5人失踪。连日的大暴雨已将洪水漫进城市、村镇,街道被灌注成河,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图片来源:百度

图片来源:pixabay
02.
灾难下,孩子对不安的表达
面对灾难性事件,人的反应是强烈而多面的:生理上的失眠、噩梦、尿床、头痛、胸闷、痉挛等;情绪上的恐惧、焦虑、悲痛、麻木、绝望、虚无感等;认知上的否认、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等;行为上的哭泣、缺乏动力、拖延、埋怨、暴食、自伤、粘着人、躲着人、攻击人等。

图片来源:百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孩子是因为受到了灾难的惊吓而不肯睡觉,那么平时可行的方法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到点了就得睡觉,说好了自己睡的就得自己睡,哭也没用”的方法,在平时适当使用可以帮助规矩的建立、习惯的养成,但如果孩子不肯睡觉是因为受到灾难的冲击而高度不适应。
我们需要把平时常规的做法放到一边,更灵活一些,识别和满足孩子现在的需要,根据孩子现在的承受力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害怕?害怕什么?害怕洪水冲进家里?鼓励和给孩子空间表达。包括表达想法和情绪,也包括沉默不语的方式和哭叫激动的方式。

图片来源:百度
03.
与其说“不怕”,不如说“怕”
如果孩子表达出害怕,我们不用急着去说“不用怕,不会的”,因为孩子不一定会相信,他们会想“你说不会,可是万一呢?”老实讲,灾难发生自带的突发性就证明了很多事情是超出我们的预料与准备的,也就是说,有些事情的确是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保证的。因此,孩子的不信是有理由的、是理性的。
取而代之的可以是耐心地说,“如果那样,是很可怕”。当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再“助长”孩子的恐惧,而是在告诉ta“你对现实的感受是正当的正常的”。灾难是反常,人在反常中会有“抓”的需要,去抓“有什么还是正常的”。当抓到“这些还是正常的”,这给人的安慰,是胜于言语的保证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我们毕竟是成年人,有很多可以贡献给孩子的。我们可以理解和认同ta的恐惧,但我们不止步于ta的恐惧。我们可以告诉ta有哪些措施、事实、进展,<再努力让ta恐惧的事儿不会发生。比如,救援队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把我们救出来。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我们在详略上可以有所取舍。
然后我们可以问孩子ta有没有什么行动想采取的。ta可能会说:“我要不睡觉,这样我可以看到有没有水进来,如果我们都睡了,水进来就没有人知道了!”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不肯睡觉,我们认为ta“不乖”、“添乱”,岂不是错怪ta了。不肯睡觉,原来是因为ta在动脑筋想办法啊。而这背后是责任感、是勇敢、是对家的捍卫和爱。

图片来源:百度
当我们感受到这一点,会不会忍不住一把抱住孩子,紧紧地抱着ta。拥抱中,ta知道ta被我们感谢、珍惜、爱着。而这,也是灾难下莫大的安抚与赋能。
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用语言肯定孩子,“你想得很周到。”进而贡献我们的策略,比如,“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这样好吗,爸爸和妈妈轮流醒着,就可以看到有没有水进来。可是我们轮流可能睡不好,白天犯困怎么办?你可不可以帮忙呢?我们需要你好好睡觉,白天由你来看有没有水进来。这个办法好吗?”
最后,我们再来传递信心和安抚,比如“我们在一起,还有很多人帮助我们,我们会是安全的。”在安全感和联结感中,陪伴孩子度过内心的恐惧,平静下来,放松下来,才能睡去。

图片来源:百度
04.
保持常态化的生活和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