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最可怕又最难意识到的一个矛盾!

First published by Dr. Yi Yang on 11/13/2018 on Wechat微信公众号 “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

今天谈的是,为人父母最可怕又最难意识到的一个矛盾:

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往往是同源同体、一个硬币的两面!

举例:

  • 孩子在演讲赛辩论会上口若悬河力压群芳,你欣慰自豪。孩子和你据理力争,则是“顶嘴、狡辩”,熊孩子“你要气我胃疼、肝癌、心脏病吗?!”
  • 你嫌孩子面对困难不够“意志顽强、坚韧不拔”,却受不了她(他)在你这儿坚持己见时的“死缠烂打、顽固不化”。
  • 你希望你一瞪眼孩子就识相、收敛、退步,却希望他(她)面对同学的欺负不当软柿子。
  • 你叫孩子打游戏“死了就关机”不许恋战,但又教育他(她)面对考试低分、老师冷眼要“抓住下次重来的机会!知难而进,愈挫愈勇。”
  • 你要求孩子对你老实透明、永不撒谎、撒谎也脸红;但应对拐骗人财的,则突然可以古灵精怪、出其不意、瞒天过海。
  • 看到社会精英在电视上感慨“想当年,身边人都不同意,可是我不在乎,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你想:“嗯,我家娃能有这么一天也不错啊!”。可真遇到事儿时,你却勒令她(他)要在乎父母的愿望、家族的颜面、社会大多数人“也就是正常人”的做法,不要“一意孤行,执迷不悟”,不要“自私”。

我不是说和父母吵架、撒谎、不听劝等行为就是对的。千万不要误会!那我说的是什么呢?

01

第一,作为父母,你有没有意识到,让你心烦生气的背后,其实体现了孩子的某种——能力!举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即使是撒谎,背后也是能力。能力,就意味着发育、发展,和提高。包括语言、思维、行动、身体、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发育、发展,和提高。比如,力气变大,速度更快,词汇量增加,开始推理、假设、猜测、计划、反问、辩论等,能阅读、使用电子产品,会拒绝、抱怨、抗议,会请求、坚持,有主意、会尝试,自我意愿增强,个性越来越鲜明,等等。

02

第二,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没有能力你会烦恼,有能力你也会烦恼?父母养育孩子,如果孩子不发育,能说的能做的不增加,那父母该多心焦和辛苦啊!毕竟,孩子发育迟缓或停滞,是父母莫大的恐惧。然而,孩子发育了、能说的能做的增加了,父母也常常陷入心焦和辛苦,因为孩子越来越“能”了,越来越不容易管束了。毕竟,孩子发展不受管教、驯服、控制,也是父母莫大的恐惧。好在,和“不发育、能说的能做的不增加”的痛苦相比,“基于发育而变得难管”的痛苦是可以通过我们好好认识这个问题而消弱痛苦的。

03

第三,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对孩子的期待有自相矛盾之处—-让你心烦的和让你开心的背后是同一个能力。比如文章开始时举的那些例子,辩论赛得奖给我争光,和我辩则给我添堵,其实都是辩论才华啊。同一个能力,有时这样表现,有时那样表现,有时欢喜有时忧。注意,最重要的就在这里!同一个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不同:有时是你想要的,有的话你会很满意很开心,“不愧是我的孩子!”没有的话你会很着急很害怕,“别的孩子都可以怎么我的孩子做不到?!”然而,有时又是你不想要的,遇到了的话你会很心烦很生气,“这熊孩子!别人哪家的像你这样啊?!”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切记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觉悟:你喜欢和不喜欢的背后是同一个能力。

我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往往是同源同体、一个硬币的两面。

我这个感悟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是我当了妈妈,孩子六个月的时候。他生性活泼,爱动胳膊爱动腿,爱听爱看爱参与,我觉得他这样很好,很为他开心。然而,对我的影响则是有点不得安宁,比如我看书他也要凑过来来“看”(读:撕)书,我打电脑他也要抢过去“打”(读:打)键盘,搞得我什么也做不了,心想“你就不能像个包子一样黏在原地自己发会儿呆吗?”当我把这两个心情联系在一起,我顿时愣住了。我发现了一件事情。我喜欢的,本质是,他好奇;我不喜欢的,本质也是,他好奇。同是好奇,有时的表现我喜欢,有时的表现我嫌弃,我当时立马觉得自己好挑肥拣瘦啊,从自己立场出发,以自己的喜好方便衡量孩子,以至于同一个东西都可以被我量出长短高下来。

虽然我领悟到了这一点,我对孩子还会不会心烦生气?会。但是,频率可能会少一些、强度可能会弱一点。不是因为我拿育儿道理来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因为,基于这个领悟,会自然而然地区分,“我烦的是孩子的能力在此刻的表现恰好是不符合我的意愿的”;会自然而然地欣赏,“他的能力本身是我希望他具备的,是我为之骄傲喜悦的”;以及,会自然而然地合理期待,“他具备了这个能力,就注定他有时会表现出合我意的行为,有时会表现出不合和我意的行为。”

04

第四,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如果不觉察,你会暗中希求一条出(读:死)路。那就是,他(她)的能力只在你接受的时间地点里,在你认可的情境中,以你欣赏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于有的父母而言,这条“出路”的本质是,孩子面对世界要上天入地、十八般武艺,但面对你就突然武功全废;面对世界是冲天豪气,但面对你自愿自废功力;面对世界可以有点坏,但面对你,要乖。

别说父母了,夫妻恋人之间也容易这样暗怀希冀——愿我的那个她(他),被我全搞定,又搞定全世界。很理想,很过瘾,顺心顺意,如坐云端。

05

第五,你有没有意识到,以上希望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可能性极小,你可以选择继续希望,但你必须提醒自己,我自愿走上一条99%失望的路。而踏在这条路上,会把你搞得纠结错乱、精疲力竭,也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有撕裂感。

你也可以选择停止这个念想,如同你叫孩子停下平板电脑一样,“现在就停!” 如果你说,“怎么可能说停就停得了呢?”那也许你也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说停就停,大家都做不到,都有局限和无奈。

你怎么选择都行,但至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选择和后果。如之前一篇文章《你想的留学理由都“未必”。怎么办?》所说,“能知道就很好。从一开始,内心就会比较明白。会减少不实际的期待、不必要的懊恼、不公正的迁怒。”

06

这篇文章不是讲道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用处不大或不好用,所以管道理叫“大道理”。我写文章的意图不是讲道理,而是让您开窍。开窍了,就不要拿道理来压抑自己,压是压不久的,一定会爆发,自己反而更加挫败。开窍则不然,你不是因为道理而约束行为,但你的行为会自然符合道理。

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往往是同源同体、一个硬币的两面!有这个觉悟,你的烦恼会少一些,你会意识到自己的自相矛盾之处,你会更加符合现实,你不会自我矛盾、自我抓狂,然后搞得孩子也很抓狂

那,可不可以当时有一点心烦?可以。

但是要不要很心烦?不需要。你希望孩子有能力,但能力都用来顺你的意,从不和你对着干。你问问自己你能做到吗?你况且都做不到不和自己对着干,你怎么能指望另一个活人呢?

要不要引导?要。引导是一个好的心态。因为,引导,就意味着你看到了前提是孩子有东西可以被引导。打个比方,开渠引水,前提是有水,而水可以载舟灌溉也可以覆舟洪涝,所以可以修渠来引导。同样的,孩子有能力,但能力可以用来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也可以用来做对人对己有害的,所以要善于引导。但心态是,肯定孩子有可以引导的料。而不是断裂性的硬切成两段:他哪里哪里不好、恶劣。他再不好的表现,背后,都是某种能力!是能力,就可以表现成你喜欢的也可以表现成你不喜欢的。是能力,就值得被肯定。是能力,就有机会引导。

Recommended Readi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