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份至今,新冠疫情跌宕起伏,留学生和家长们,也时刻揪着一颗心,经历着过山车般的遭遇。

孩子留在海外,愁染病,怕不安全;

好不容易回国了,孩子要么没精打采,郁郁不乐;要么为上网课,日夜颠倒,作息混乱。

疫情中,到底怎样理解和支持孩子,尤其是还没成年,就出国留学的孩子?

今天我想通过4个故事来聊一聊。

01
终于回到家,她却后悔了

一个16岁的高中生,在美国疫情爆发后,不断地和在国内的父母商量是否回国:

国内疫情稳定向好,而美国越来越严重,因此回国父母更放心一些;但担心回国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美国,甚至能不能再回美国,万一学业完成不了怎么办!

犹豫了一阵子,I-20政策明朗了,帮她全家下了决心:回国。

然而这时她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机票定一个取消一个。所以她干脆一口气定了一个月的。后来终于走成了,转了两趟飞机。

到达国内酒店隔离,饭菜不合口味;回到家上网课,晚上9点上到凌晨3点。

而且,父母也在家办公,每天早上要开会,吵到她睡觉。另外和父母住毕竟不如自己住校自在。

于是开始后悔和怀疑回国的决定。

 

很多留学生,尤其低龄留学生选择了回国。

想回国时可能主要是从“哪里最安全”的角度出发;但回国后,安全不再成为问题,其他问题就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上面的例子就是。

借此我想谈三点:

第一,我们需要对决定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不管什么决定,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回国会有回国的烦恼,留在国外会有留在国外的不爽。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遇到问题的时候再想办法应对它,来一个处理一个,慢慢走下去。我们怎么走,就怎么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回忆。

第二,这届学生的确遇到了特殊的情况,SAT怎么考?没机会积累课外活动怎么办?这些焦虑是正常的。我们,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得调整心态,降低期望,不能再和疫情没发生时比较。只要封城封校不结束,有很多事我们都得被动等形势发展,在形势允许范围内努力。

第三,留学在外的孩子,已经习惯了独处,现在回家住得比哪个假期都长,和父母发生摩擦是难免的。作为父母怎样应对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往期文章《想跨越代沟、文化、时空隔阂?父母首先要做的九个心理准备》

 

02
回国隔离时,她陷入了抑郁

14岁的初中生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的,不敢吃不敢喝,挺过30小时的飞行和转机,最后到达中国。

在酒店原地隔离时,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抑郁,而且觉得不被父母理解,心里很难受,每天哭

如果您是她父母,您想不想帮她?肯定想。而帮一个人的第一步是理解她。

为什么她盼星星盼月亮盼回国,终于回到国内反而抑郁了?是因为在酒店隔离很受限很无聊吗?这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

让我们想象一下,她在到达中国之前经历了什么?

反复看机票、定了一次又一次,心在能不能走成、什么时候能走成之间动荡不安;突然通知能飞了,打鸡血一样快速收拾、打包、寄存、处理各种临行前的杂事;起飞前一天睡不好;起飞当天,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心里像有只小鹿一样跳啊跳,穿戴成这样拖着行李箱在机场人群间穿梭,你可以想象她可能有什么心情吗?“末世求生”般的悲壮、兴奋、高度警戒。

而且穿成这样,很热很闷,尽量不吃不喝,睡也睡不好,长达30小时体力消耗、神经紧绷。

当她突然到达酒店的床上,紧绷的那股劲一下子全泄了。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你工作学习特别忙的时候你不生病,一忙完生病了!当我们终于松弛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松弛得很彻底,从之前不正常的高亢,突然坠入不正常的低落。

这解释了她的抑郁、累、难过,什么都没兴趣,躺在床上连手机都懒得看。

那为什么觉得爸妈不理解她呢?

因为她其实很想让爸妈也觉得她这一行非常壮烈,有悲情浪漫主义色彩;

她希望有人陪她像看电影一样,看她这一路的可圈可点,心跟着她揪着,并且赞叹她能干、防护做得跟医护人员一样专业周密,赞叹她各种辛苦不容易,为她睁大眼睛、为她点头、为她惊叹。她希望她的高亢能有人共鸣。

然而她的父母只是说“好,你回来了。”如同一部壮烈大片被压缩成了四个字“你回来了”,她觉得没有观众,没人分享,没有回音,非常孤独,非常失落。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不是所有孩子都一路悲壮地回来的,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希望爸妈来欣赏她的经历。

重点是,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就更有可能知道她的需求是什么。

即使不知道,也没关系,在孩子和我们联系的时候,我们就努力练习集中注意力地倾听ta,听ta说的话,听出她没明说但是暗指的话,以及听出这些话背后的情绪。

基于这些,我们就会知道孩子现在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以及我们可以怎么支持她帮助她。

 

 

03
国内国外两头受气,太委屈

在美国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中国留学生戴上了口罩,但是戴口罩在美国是明确不受鼓励的。因此碍于压力,很多人逐渐放弃了戴口罩。

而我这里的主人翁,一个18岁的高中生,则不然。她担心自己的安全,也担心公共卫生。

于是,她给学校老师做ppt介绍有关口罩的文化差异,希望得到校方的理解,允许中国学生戴口罩。但最后没能说服校方,她挺伤心的。

没想到在中国国内网络上,又看到有人说留学生回国是“回国添乱”“千里投毒”。所以她对我说:“我感到两边不讨好,国内国外两头受歧视。”

在这样一个挫败失落的心境背景下,她的父母又不认同她找学校的做法,担心她给自己找麻烦、不安全、浪费精力等等。

大家可以想象她什么心情吗?她觉得很委屈很疲惫。

这时,父母怎么做才是帮助她呢?

那就是客观地看到这个孩子展现出的闪光点,看到在疫情和逆境中,她展现出主动性、领导力、先见之明,和坚强。

为什么这样能帮到孩子?

一方面,几乎没有孩子不想让父母为他们骄傲,就算有的孩子,出于各种原因,看似不在乎父母的看法,但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希望父母为他们骄傲的;

而另一方面,几乎没有父母不担心孩子。而担心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是:哎呀你搞不搞得定啊?我觉得你搞不定!你搞不定那就糟了!……

也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只用担心来表达爱的话,这个爱,是以看低了孩子的能力为代价的,会让孩子也对自己没信心,或者逆反给你看。这个爱是有压力的。

爱不是只有关心担心的成分啊!比如,我们谈恋爱,应该不是一上来就担心人家吧,而是一上来觉得眼睛一亮“这人真不错”,是欣赏人家。

那么我们对孩子的爱,可不可以也多一点欣赏呢?眼睛一亮“这孩子真不错”,甚至被ta吸引。这样的爱,才能给孩子信心。

 

04
作息混乱打游戏,怎么办?

学生回到国内上网课,有些学校的网课在北京时间午夜12点之前能结束,而有些学校是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

孩子每天都是作息混乱。房门关着,不上网课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在睡觉还是打游戏,也不敢去敲门。

父母干着急、没办法。担心作息不规律对身体不好;担心除了网课就是游戏,都是对着屏幕,伤害眼睛;担心不自律……尤其,面对孩子打游戏,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沟通,让ta能少打点,多一些时间上的自我管理。

作息混乱,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孩子们的错。我们得调整期待,降低标准,不能和疫情没发生的时候比

如果孩子能在作息混乱中,给自己足够的睡眠,网课有上、作业有做,就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的暑假,孩子如果没有暑期课程,那一定会玩得多一些,而且住在一起生活习惯不一样,难免有看不顺眼的地方,我们需要打个心理预防针。

关于如何跟孩子沟通,让ta不要打太多游戏,具体做法得取决于您孩子的年龄个性、您和孩子的关系如何。

这里有几个通用的办法:

首先,我们做父母的,得先发自内心地接受适度打游戏的好处。

适度打游戏有什么好处?第一,打游戏,有乐趣;第二,有些游戏和同学朋友一起打,增进了社交;第三,游戏对手眼协调、问题解决、情绪管理都有帮助。不把打游戏妖魔化,才能避免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流露出贬低和敌意。

其次,我们问问自己是如何做好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的,我们有没有很想玩的东西(比如游戏啊、手机啊、追剧啊)那我们又是怎么克制自己的?

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没有那么自律,那很好,将心比心,我们也无需要求孩子做到我们都做不到的。基于我们自律时遇到的困难,我们能对孩子多一份感同身受,多一份同理心,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不公平的期待和要求。

相反地,如果我们很自律,那这是如何养成的,有什么因素协助、促进我们的自我管理呢?我们的经验也许——记住一定是也许,因为孩子毕竟不是你——可以给孩子启发。

第三,我们带着以上的心理准备,找个时间和孩子谈一谈。

首先,肯定生活需要乐趣,疫情下,很多乐趣被剥夺和限制了,要是剩下的乐趣还不让人享受,也未必健康啊。

其次,肯定打游戏的好处。

再次,问孩子最喜欢什么时间打,一次打多久最舒服(又过瘾又不累)。以及,现在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学校给的、家长给的,还是孩子给自己的),ta觉得必须完成的量是多少,每天哪些时间段效率最高。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平衡好游戏和学习。

最后,让孩子坦诚说出,这个计划执行起来会有什么困难,和ta一起想办法。

过程中一定要沉住气,您可能会听到您不想听的话,比如,ta说“不想学”,“打游戏停不下来”。这时候,沉住气,提醒自己要开心——因为孩子敢和你说真话。

然后,您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明知道应该做可是不想做的时候。虽然您是家长,和孩子地位不平等,但是在人性上我们和孩子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的,我们都有人性的弱点。在人性上,我们不需要居高临下。

我们可以回应孩子的不想学:“是啊!要是能不学习不工作成天玩那多好啊!要是不能永远这样,给我一个月不学习打游戏,也好啊!是吗?”反问ta,ta可能会说:“老打也会烦的。”“那烦的时候换个脑子,看看书呢?会更烦吗?有没有不烦的书呢?”孩子可能会说:“数学还行。”……

这里只是举例模拟一个可能的对话,重点是,平心静气地引导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平心静气,那几乎不可能引导孩子。

第四,能有效地沟通,前提是你们的关系是好的。好的关系如同储蓄,平时关系好,关键时候说话才能被听进去。

第五,在美国,学生们对暑假的看法是,玩。而在中国则不然,有作业,要自学。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孩子,可能内化了“假期就是玩”的信条,因此父母和孩子对于暑假的期待会不同,这点得有心理准备。

在席卷全球、危及生命、多方位冲击着我们的疫情之下,留学生能回国回家,这对于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在不安全中得以感受安全,在不确定中得以获取稳定,在距离中得以体会温暖。

但是,在家里,对于孩子和父母双方,也都有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而每个家庭的情况又都不同,所以,与其试着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我更希望做的,就是如同今天这样,用生活中的细节来细致地探讨。

 

不论您是父母想帮助孩子,还是您是学生希望被理解,告诉我您遇到的问题、您想读到的话题。

留言的方式是直接在这里留言,或者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ID:haizichuguohou),进入公众号,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