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中,家长的情绪宣泄成了孩子难受内疚的缘由,孩子总渴望自己能安慰父母,并得到认同。而这份影响不随时间消失,会延续至孩子成年后组建的家庭中。今天的来访就是这样,即便身为人母,但仍试图对母亲的情绪负责,在母女关系的漩涡中纠缠……
如何应对母亲情绪的“软操控”?
共同生活时,如何应对母亲言行带来的伤痛?
怎样自我觉察,做情绪稳定的人?
阅读下文或许你也会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Unsplash
「1.觉察母亲情绪的“软操控”模式」
来访者:这次来主要想探讨和母亲的关系。现在我妈来帮忙带孩子,所以即便相处时有情绪,但也没有办法避免天天相处,导致我的情绪更加低落。
杨老师:看起来这种沉重的情绪由来已久。现在因为孩子的缘故,不得不和母亲在一起,又重新体验着过去经历过的感受,对吗?
来访者:您说得很对。就像小时候,我母亲在我的身体里扎了一些刺。这些刺对当时的我造成了伤害,但是随着我长大,依赖母亲的养育生存,这些刺就不那么凸显了,不过它们一直在。因为我比较独立,高中就离家出去念书,和母亲相处少,有冲突也很快过去。但是现在我们密集地相处,这些刺被碰到时还会疼。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母亲知道刺在哪里,因为她能很准确地击中我的要害,让我没有反抗的力气。
杨老师:这个观察很重要。你觉得母亲知道,那她是有意这么做的吗?
来访者:她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识地知道怎么治我。
杨老师:她为什么要治你呢?
来访者:因为我不服从她。比如,我不想参加春节家庭聚会,因为觉得孩子太小,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我也没办法很好地照顾宝宝。于是我提前就给组织聚会的亲戚说明,也跟母亲商量好说我不去了。
但参加聚会前,母亲突然带着怒气在那儿唠叨:“说好所有人都出席,别人都去,就你不去!”这个时候我就很难受,本来都商量好了,临到头她又各种抱怨。虽然没有强制我去,但是表现出一副让她很失望的样子。我能怎么办!毕竟过年也不想再招惹她就去了,但聚餐时孩子确实中午连饭都没吃上。
杨老师:所以如果我们是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会看到一种怎样的关系?女儿和母亲分别做了什么?母亲的什么行为又引起女儿什么反应?
来访者:我不是对家长非常顺从的孩子。如果我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思办,她就会生气。其实母亲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不想去但不得不去,并觉得我也应该这样。但母亲的行为让我很不舒服,违背自己意愿出发时,我整个人很崩溃,也不知道还要怎么和母亲沟通。
杨老师:因为你沟通过了,但没有效果。临门一脚时,母亲表现出生气和失望让你感到内疚,所以你迁就了她,但其实你心里非常不愿意。母亲发现只要自己表现出失望生气的样子,最后女儿还是会听我的。而你的回应也的确给了她这样的反馈,这个方法有用,所以她就会不断地使用。
来访者:对,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毕业后工作的这几年里发生了很多,从工作到结婚生子,所有事情都是我自己张罗的。我感觉很累,同时也发现父母好像帮不了什么。为什么我母亲没什么成就,却可以时常对我指指点点?
在照顾孩子上我们出现了分歧,当我对她旧的育儿观有异议时,她会觉得是我在挑事、找茬儿,然后拔腿就走。等她气消了回来时,没过多久我们又有新矛盾,就不断进入这样的循环。
这个过程中我想:为什么我可以对宝宝这么有耐心?为什么我自己的母亲对我没有耐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我边看边反思和母亲的关系,觉得自己很需要做心理咨询。
图片来源:Unsplash
「 2.放下被母亲认同的期待 」
杨老师:谢谢你的讲述,也很佩服你。能从简短的对话中感受到你的很多闪光点,从高中就离家开始学习和打拼,到现在事业成功,还有了美满的家庭。一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来,其实挺成功的。但在母亲这有受伤,一碰就感觉没办法处理。我看到的很多母女间都存在这种情况,这不是你的错。不过你很真实地陷在这样的困境中,每天都面对这种烦恼和抓狂的感觉。
我看到你想要母亲认同你的想法,如果不被认同,你会感觉无力、无措。同时,你担心母亲会不高兴,于是当你改变不了她,就只好顺从她。其实这不是唯一的路,你不是必须要得到母亲的认同。虽然你们共同生活,但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母亲也可以发表意见,因为她是她身体的主人。你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即便母亲不同意,你也能接受,因为你的行为并不需要她的批准和允许。
如果能意识到这点,有些事情就不再是问题。比如那次聚餐,你对母亲的反应就可能有不同选择,这里举三种回应方式你感受一下。
(1)保持沉默不回应。当已经向母亲说明了不去的原因,但临出门时,她仍表现出愤怒、唠叨,你就知道她是在用情绪操控你。所以你可以不搭话,假装没听见先走开,让自己不要引火上身。
(2)用撒娇来作回应。当母亲一通唠叨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用撒娇的方式说出你的真实感受。比如说:“我是登不上台面,但怎么办呢?你看孩子这么小,如果让他吃不饱,我当母亲的心里多难受啊!”这样有点像撒娇似的把场给圆过去。
(3)坚持自己的立场。你可以向母亲重申不去的原因,也可以选择不说。最重要的是,不再去期待她的同意,也尽量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你只是出于礼貌讲出来,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好。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你其实没有受到母亲太多的引导、帮助和扶持,而是靠自己活出了一片天地。所以,现在你也不需要凡事都要她的认可,如果母亲一旦生气你就去迁就她,那你的生活会被她打乱。
图片来源:Unsplash
「 3.做一棵稳定的“大树”」
来访者:刚才跟您讲述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每次到最后我俩争执的那件事好像就不重要了,我好像被她的情绪压倒了。因为我害怕她的情绪。
杨老师:是的,你的觉察很关键。如果我们是孩子,母亲的情绪变化是晴天、阴天,还是雷雨天,都对我们很重要。但是现在不一样,你们一个风华正茂,一个年纪渐长,但都是成年人,所以你可以静静地看待母亲的喜怒哀乐,因为这是她的事情。
母亲可以有她的情绪,而你不需要对母亲的情绪负责,因为她的情绪大多来源于自己,而不是你导致的。如果一直要求母亲认同你,那可能你会把自己逼到绝境。你只有接受——我做好我自己的,母亲不同意,生气也没关系。
你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过好你的生活,否则你可能会怨母亲,认为是她让你过得不好。但最后决定去聚餐的其实是你自己,除了自己也没人能强迫你去。这样看好像母亲也是无辜的,她只是在表达自己。你可不可以接受她,允许她表达自己,允许她不认同你,允许自己不被她认同,各做各的事呢?
来访者: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就变成了我妹妹。
杨老师:变成了你妹妹?
来访者:对,之前我母亲又爆发了一次情绪,那时候我妹妹和爸爸刚好都在我这儿,她没有直接冲我发脾气,而是冲我爸。我感觉这就像小时候很多事情的重演。
事后我心里难受,就去找妹妹聊了聊,妹妹也说感觉很害怕。我和妹妹都很容易卷入我母亲或家庭的情绪中,不一样的是,我总试图去帮助母亲缓解情绪,而妹妹只在一边默默地害怕,很少跟我母亲起冲突。我问妹妹为什么对母亲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反应?她说:“我能有什么反应,说了她也不听,只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刚才您说的那些,我要是像妹妹那样,可能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杨老师:这可能与你的责任感有关。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你要为母亲负责吗?要为妈妈和爸爸的关系负责吗?要为母亲的喜怒哀乐负责吗?还是现在要为你自己,还有你的孩子、你的家庭负责?如果在你和你母亲的关系中,你很受压迫,这会影响到你作为妈妈的状态。
来访者:我觉得倒没有很多影响,因为我把孩子当作我和母亲关系风暴的避风港。母亲对我越是急言厉色,我对宝宝就会越有耐心。
杨老师:你能做到这样,非常好。我说的影响是指其他方面,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看到母亲是怎样和外婆互动,其实会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可能会学习外婆的做法,因为这个做法很有效。
来访者:这确实提醒了我,要多留意这方面的影响。
杨老师:感觉你好像不那么容易放下对母亲的责任感。
来访者:我从小就被塑造成这样了,这也是我现在痛苦的地方。不光是对母亲,还有对这个家庭。我母亲是家庭里的主导者,好像我对她的责任感更大一些。
杨老师:什么样的人应该来做主导者呢?回到你有点气急败坏时的想法——母亲又不懂什么,也没有我知识文化和社会阅历多,但她怎么能自以为是,要做主导者?
来访者:对,问题情绪能压倒所有人。
杨老师:所以好像不是看谁有理,而是看谁情绪凶,对吧?如果你能够比较稳定,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允许情绪风暴的到来,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做法。
不论母亲情绪的风怎么吹,你这棵树还在这里,不会因为这个风连根拔起,或是被龙卷风卷走。否则,你们家庭中会形成谁的情绪凶谁就赢的氛围。这个氛围并没有什么好处,也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和影响。
来访者:我会记住的,特别是狂风和大树的比喻。
杨老师:如果你能更加稳定,母亲也许暂时因为你的不服从而感到不爽,但从长远看,她可能会因为你的稳定,你能镇得住这个家而在内心深处更有安全感。所以我们不去发脾气,而是用你的稳定镇住她。
来访者:我可以做到慢慢地稳住自己,不受那种情绪风暴的影响。但您刚才说的,她能够从这种稳定中获得安全感,我觉得这种希望很渺茫。
杨老师:这里不是说希望母亲能有安全感,如果抱着让她变化的期待,其实又回到想让她认同你。但你现在宣泄情绪,或者服从的方式已经开始失效了,所以换一种方式也许可以让你有变化,你稳定后带来的好处也会比较多。
来访者:我明白您的意思。
杨老师:你说希望很渺茫,可能又回到了想让母亲认可你的层面。但事实上,母亲没有你的某些教育、某些人生阅历、某些感受和体会,所以她不认可你是一定的。所以,你需要让自己接受母亲的不认可,这样的话就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她的错,只是你们不同。而这个不同对于你是好的,说明你走出了父辈母辈的局限,你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文化、新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阶层等。
放下寻求认可,不是说你不尽责任,而恰恰是你在为这个家庭承担责任。就像在接力赛中,你在把接力棒往前送,如果去附和母亲,那接力赛你又往回跑了。
来访者:明白。
杨老师:所以母亲的不认同没有关系,因为她代表着过去,你代表着现在和未来。你看到了母亲的情绪,可能觉得有点可惜,如果她没有这些错误的观点,现在也不会这么难受,你没办法改变她,但可以做好自己的部分。你可以看到过去的局限,但你不要跳进去。
来访者:过去的局限?
杨老师:对,比如母亲有一些对女性和家庭错误、不合时宜的观念。如果你看到这些,就可以不去顺从她。
来访者:我觉得目前对我更大的挑战是情绪要更稳定,不要太容易被“风”刮倒。
杨老师:对,你要提醒自己:母亲是她的风,不管再努力地吹她的风,我都是我的树,努力地扎根生长自己这棵树。
来访者:这次来跟您谈话,我觉得也是在扎根生长的一部分。
杨老师:是,所以最后一刻也不要放弃去顺从母亲。就像家庭聚餐,前面你都铺垫了很多,最后一刻放弃有点可惜。下次这种时候咬咬牙坚持自己的立场,说这事就这么定了,抱歉让你不开心,然后试着平静地走开。
图片来源:Unsplash
小编感言:
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与支持对孩子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但作为成年人这份期待有时却成为了束缚。
成年后,我们的行为不再需要父母的许可,他们能给出参考建议,但最终的选择权在我们手上。因为行为的后果和代价是由我们承担,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既然如此怎能把选择权让给别人呢?
时常感叹,成年后要学会成为“自己的父母”,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放下对他人认可的期待,也就放下了束缚,更灵活和自在的行动。当我们能对自己的行为100%负责时,也就更有力量去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