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

14岁跳楼——为避免悲剧的重蹈,辛苦而为难的家长们能做的四件事

2019年4月,我写过一篇文章《17岁跳桥:不骂孩子不骂娘的第三条出路》。

2020年9月,当我看到朋友发来《14岁男生被妈妈当众打耳光后当场跳楼身亡》,建议我撰文时,我不由自主地回避了。为什么回避?我没有追问自己。

直到,深夜 11点,临睡前,在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了视频——

在学校的走道上,妈妈扇耳光、卡脖子,儿子爬上栏杆、跳下去。

那么干脆!

我看得脚底发麻,全身过电。

想都没想地打开了文档。

我不知道我要些什么,但是,不得不写。

心里很难受。我也于是知道了之前为什么回避——太令人难受了。

图源:微博

去年4月上海高中生的跳桥,今年九月武汉初中生的跳楼。

只是多少学生自杀的缩影啊。

背后更有多少在抑郁的钳制下、度日如年、离自杀一步之遥的人们啊!

我脚底发麻,是我不由自主代入了那孩子腾空的那一刻,以及紧接着的那几秒中,是如何的可怕。

但是,在那之前,又何尝不可怕?

其实,更可怕。

可怕到死不足惧的地步。

但,可怕的是什么?

其中都有一个当众发脾气的妈妈。

可怕的是妈妈吗?

是妈妈逼死孩子的吗?

去年4月上海高中生的跳桥,今年九月武汉初中生的跳楼,其中也都有一个行为出现问题的孩子。

可怕的是孩子吗?

是孩子逼“疯”妈妈、作死自己的吗?

我不认同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做选择,选择孰是孰非,或选择谁错得更多一点。

如同我之前文章所表达的,我们必须看到不骂孩子不骂娘的第三条出路,即用适合孩子的清晰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助孩子,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

能从根本上改善问题,固然好;但今天,想补充强调另一个侧面:是在父母进入改善问题的阶段之前,就需要做的四件事。

图源:freepik

那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普通人家,每天会上演的两类闹剧:

一.催

很多家长,辛辛苦苦,早起贪黑,做了早饭,催你起床,从6点催到6点半,起床了催洗脸,洗脸了催吃饭,吃饭了催上学……

“我不催行吗?!我不催他就迟到了!”

回到家,催做作业,做完数学催做语文,做完语文催做英语,做完英语催睡觉。睡醒来,继续催。

“我不催行吗?!我不催他就不做!”

催完小学催初中,催完初中催高中。

“我不催行吗?!我不催他就没学上!”

不论大事小事,天天夜夜年年。

“我不催行吗?!我不催他就完了!”

我们需要静静地认识到:

催,是我已经着急了,但是你还没着急,我看你不着急我更着急,我究竟怎么才能让你也着急,我也不知道,谁能告诉我,谁能帮帮我?这怎能让人不着急!!

催,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气,无处可撒。

催,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气,无助而孤独。

二.骂

“我说了多少遍!猪都教会了!”

“你看看你这副摸样!”

“你这没出息的!”

“你要活活把我气死吗!”

“你给我滚!”

“我倒八辈子霉生了你!”

“没有老子,你什么都不是!”

……

还有再小一些时候的:

“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

“你不听话,爸爸不要你了!”

“哭!就知道哭!哭死算了!“

“臭美!不学好!“

“要你不听话,要你不听话,打死你不听话!“

……

在这些极端例子面前,我们的心,有什么反应?

和这些反应,静静地呆一会儿。

当超过了教育、讲道理、有收敛的范围,语言就成了强权、暴力,与羞辱。

这种骂里,有不被克制的权力,不考虑对方是否难受。

这种骂里,有居高临下的势力,不考虑自己是否双标。

这种骂里,甚至有几乎“君权神授”般的自我合理化:

我代表了正确,而你错得体无完肤,所以我也要把你骂得体无完肤,在我的正确面前你就不配有尊严!

而对尊严的不敬畏,是对生命的不敬畏。对尊严的剥夺,也关乎日后孩子对生命的剥夺。

即使我们没有发生如此极端的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记着问自己:我有没有克制?我有没有双标?我有没有伤了尊严、轻了生命?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催和骂,这两类闹剧,都很吵很闹。

都是拿鞭子抽。

一个是事情没发生之前抽,一个是事情发生之后抽。

一个是抽孩子去做什么,一个是抽孩子因为ta做了什么。

做之前,之所以需要抽孩子去做,是因为ta有问题,ta无法独立靠自己去做。

做之后,之所以需要抽孩子,也是因为ta有问题,不仅ta做的事不对、该抽,而且屡教不改,不抽的话ta无法独立靠自己去明辨是非、总结教训、做出改变。

这里面都有家长的一份很深刻的急躁、无助、疲惫、不信任。

这些对于家长是非常不好受的!

如果不好受能有好的结果,那也罢了,可是糟糕的是,催和骂,不仅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

因为急躁、无助、疲惫、不信任,容易加剧局势走低。看孩子哪儿哪儿都是毛病,也容易深化矛盾与隔阂。

难怪,多少家长深感进退无门、无计可施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那不催不骂,就好了吗?

不,不催不骂本身,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不催不骂并没有告诉我们取而代之要做什么。

那要做什么呢?

有四个方面。

首先,回到我在《我是家长,我好想离家出走!– 疲惫中如何坚定地走下去》里想表达的。那就是,很多父母,太累了!

累到不停地抱怨,累到只剩抱怨。

累到没有力气去感受,没有力气跳出来、高屋建瓴地去反思:

我在做什么?做的效果是什么?这是我要的吗?我要不要换一种做法?我怎么换一种做法?

医生累到不住抱怨、累到没力气思考,能开刀吗?司机累到不住抱怨、累到没力气思考,能开车吗?

如果做家长的不能缓和这份累,这个家是很难保证不发生悲剧的。

这句话也许听似耸人听闻。但是静静想想,并不离奇,并不过分。

那怎样缓和这份累呢?

身体的累和心的累,不一样。身体的累要靠休息,而心的累,可以参考《我是家长,我好想离家出走!– 疲惫中如何坚定地走下去》里自我关照和改进关系两方面的具体做法。

其次,家长这么累,孩子也累。我们得认识到孩子的累。

孩子学业累,交友累,和老师相处累,和父母相处累,在学校累,在家累。

成长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敏感的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谁不是深一脚浅一脚的长大?

第三,既然你我都累,那么——

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去负责,我们的心情还给我们去消化。

孩子的后果还给孩子去善后,我们的前因还给我们去敬畏。

孩子的生命还给孩子去承担,我们的成败还给我们去交代。

第四点,说来话长。

当孩子自杀之后,做家长的会说:“你怎么这么狠心!一死了之。你死了让我们当爸妈的怎么办!”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我理解父母这样哀嚎背后的痛心疾首,但是,这里想提供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这会铁板钉钉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你看,我活着是孽,死了是罪,怎么都不对。

这其中是深刻得令人窒息的悲哀。

我们有没有想过,正是这个“你眼里的我除了不好还是不好,”让多少人生无可恋。

我们做父母的可不可以,哪怕以前看孩子千般不是万般不该,但在孩子死的这一刻,能看到除了继续责怪孩子的其他内容?

不否认,有的孩子想拿自杀来报复父母:让你后悔莫及,让你抱恨终身,让你终于知道你错了!

但是,也有孩子,是出于完全相反的念头。

如果你精疲力竭地边付出边抱怨,如果你天天在催、骂中羞辱孩子,那么孩子一定会听到、看到、感受到你的辛苦与不甘愿,听到、看到、感受到ta是你的羞耻。那么,ta舍弃自己的生命,ta想着,这样你不用再为ta气得生病气得要死,不用再为ta花钱,不用再为ta提心吊胆……何尝不是想替你了结一场恩怨,何尝不是ta想你可以解脱?

是,这不会了结,你也不会解脱。但是,在不成熟的心智中,有的孩子真真实实地想过,并且相信,ta活着就是个错误,ta死了对你会比较好。你说他傻也好错也罢,但是,能不能感受到在自杀的大错特错里,那个痴傻、谬误,但天真得让人心疼的、微弱的愿望:ta希望你能过得好一点点, ta这样子只会让你生气给你折寿,ta也不愿这样,ta也很难过自己没办法成为你喜欢的样子,ta真的希望你能终于过得好一点点。

我们给孩子生命,不是因为我们认识ta,喜欢ta,所以请ta上我们家。

孩子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时是因为ta知道我们后悔生的是ta,我们讨厌ta,而双方努力了还是无力改变,都无可奈何,那如果我的离开可以让你好起来……

再次重申,不是说所有孩子自杀都是这个想法,但是我听到很多这样的心境。

其实,不论是“我的死让你好过一点”还是“我的死让你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孩子都希望你能不再怪ta嫌ta厌恶ta。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所以,第四点是, 如果不幸的,孩子走了,在孩子死后,我们能不能终于停止责怪孩子?

更多家庭,孩子还没有离开。在孩子没有走上要“通过死来让你好过一点或反思己过”的道路之前,我们可以做也需要做的是:

有时,能不把孩子看得到处是问题。

有时,能发觉“我看孩子到处是问题”。

有时,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如果有人看我都是问题,我是会爱ta还是恨ta?

有时,能想起生命中有过谁,也曾看我都是问题。

有时,能突然倒吸一口凉气:我是谁?什么让我有资格看一个人到处是问题?

有时,能把压在身上的那么多的气愤、孤独、无助、烦恼,化作柔软的、湿润的、亦暖亦凉的——眼泪。让自己,在眼泪里,柔软下来,温润一些,去体会自己与亲人的冷暖。借着体会到的彼此的不易,自愿地自然地不去把彼此伤害的洞越扯越大。

尾声

这,又是一起悲剧。

每一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都是复杂的。这里只是聚焦一个小侧面,引申到普遍性的问题。

这里不评论悲剧中的人。只是默哀。

这里也不是声讨你我他千千万万普普通通做出“催”与“骂”行为的父母。

因为这些发生在现在的孩子身上的,也在几十年前发生在了现在的父母、曾经的孩子身上——人很难超越自己的环境。

这里想呼吁的是我们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各种“催”与“骂”的行为。如果,学习是为了父母学,考试是为了父母考,选择是为了父母,面子是为了父母,当一切一切都是为了父母,一切一切都是“爸妈让不让”和“爸妈会怎样”,那么,家长催得累、骂得累,孩子也被催得皮、被骂得犟,如同一个死结,越拉越紧。尤其,一旦尊严的底线被捅破,生命的底线也危如朝露、命若悬丝。

催和骂本来就不是目的。作为手段,适当的时候,一定的程度,可以用。毕竟,家长教育孩子,是离不开对孩子进行“操纵”的:通过操纵,达到形塑孩子的目的。

重点来了,重点是——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泄愤?还是为了扭转?是为了羞辱孩子?还是为了教育孩子?是为了为过去而惩罚?还是为了为未来而学习?

而要能回答这些问题,家长得有力气做出有效的思考。

生活已经劳心劳力了,如果我们眼里只有问题,并且对问题大肆发火,岂能不耗竭。

所以,做家长的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在辛劳中,还乐意过眼前的生活,还中意眼前的人。不是处处都“有问题”,更多的地方“没问题”,即使有问题的里面也存在“没问题”,少一点“解决问题”的野心,先追求不扩大问题,否则也许真的会有悲剧性的问题。

爸爸是超人

编辑:葛言

图片:孙韵贻,曾峥

排版:孙韵贻

校对:葛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