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养育, 适应力, 青春期

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三):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从理论、方法到实例

NOTICE 来自11月13-14日北京十一学习家长营讲座及Q&A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新的概念——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个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卡洛尔•德韦克)在Mindset: The New Psychoblogy of Success(中文翻译是《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提出的。德韦克最早是想研究孩子是如何应对失败的压力的。她给小朋友出了很多从易到难的题目,并记录了孩子们答题过程中的反应。 她发现当题目逐渐变难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开始发牢骚,“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或者是责备自己真糟糕,或者是为自己辩解,“我记性一直都是不好的”。随着题目继续变难,有些孩子很快就放弃了,注意力就转移到别的事上了。结束之后,有些孩子还因为不愿意接受失败而耍赖,强词夺理,明明ta的答案是错的,还非要坚持ta的答案是对的。 这种反应很常见,作为家长,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在自己孩子身上见到过,见怪不怪了,而让德韦克大跌眼镜的是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反应。 图源:google 她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孩子的存在,这种孩子是什么样子?是面对难题,会大叫“我爱挑战”,然后会边冒着大汗边说“我就是想做出来”;还会给自己打气“题目越难我就越应该努力”;甚至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快要做出来了,我之前就做出来过,这次我也行”等等。 这些孩子给德韦克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之前她认为人只有两种——不能应对失败的和能应对失败的,没有想到居然有人会喜欢失败。而且这些孩子不但没有因为失败而垂头丧气,他们甚至没觉得他们在失败,他们觉得自己在学习。 由此,德韦克在对这些孩子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 图源:Google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天生确定的,你做的事儿体现你的能力。 你事儿做成了,不犯错说明你聪明。成功是因为聪明,而失败说明你不够聪明。如果需要努力,那也说明你还不够聪明。因为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们所理解的成功是做成事儿,所以他们会回避挑战,倾向于待在舒适区,做不需要努力就有把握能成功的事;一旦遇到挑战也比较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努力是徒劳的,努力证明他们是不够行的,反正不行还尝试什么。另外,他们对于有用的负面反馈,也就是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他们不爱搭理,也容易把其他人的成功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图源:unsplash 而成长性思维模式则认为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你做的事儿提高你的能力。 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理解的成功是成长。而成长就离不开努力走出舒适区,不害怕问题,在问题中努力,在问题中寻找机会,在问题中成长。所以他们倾向于在已经擅长的事情之外去找新的挑战,在挑战面前坚持不懈,把努力当作提高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批评中获得学习,也在别人的成功当中找到借鉴和激励。 图源:google 在德韦克的实验当中,有一个七年级的孩子,他讲了一段话,“我觉得智力不仅仅是被赋予的,智力也是需要你自己努力得到的。大部分的孩子在不确定答案的时候就不会举手了,但是我会经常举手。因为如果我答错了,我的错误就可以马上被纠正过来。有时候我也会举手问说这个我不明白你能帮我吗?这么做我就是在提升我的智力。” 你看,这个心态太无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