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published by Dr. Yi Yang on 10/24/2018 on Wechat 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
天下之大,各种意外的灾难和蓄意的伤害,难以尽数。所以,当然存在对你最不好的人是某个或某些“别人”的情况。但万一,最虐你的人是你,那要怎么理解,怎么办?
01
别人做什么,我们会说,他(她)对我不好?
错怪我?骂我?打我?骗我?威吓我?瞧不起我?说话不算话?我不管做什么都达不到他(她)的要求?他(她)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不允许我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强迫我接受违背我意愿的安排?故意说些话让我内疚?劈头盖脸地训斥我?恨我?嫌弃我?对我的伤心视而不见? ……
这些其中的某一些,我们有没有对自己也做过呢?
如果有,我们是不是比别人做得少呢?是不是比别人做得留情面呢?还是相反?
我们不想别人对我们不好。
但会不会,我们对自己也不好?
甚至,我们对自己更不好?
02
任何人长大都不可能不经历伤痛。有些伤痛是对我们影响特别重大、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别人”(比如父母、老师、手足、同学)所施加的,不论有意无意、长时或短期,是否道了歉,但此伤难愈。
后来,一般遇到的“别人”,未必对我们有多不好,但是会让我们联想起过去种种。从而脱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严重程度,而在心间泛起更大的波澜。这个大浪甚至可以一下子把我们卷起、拍到、推进一个很黑很深的洞里,一待待好久。这时,我们是该说“是那个人对我们不好”呢,还是该说“是我们通过别人对我们不好”?
是的,我们有便利对自己不好。因为我们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和我们相处的那个。
我们也有能力对自己不好。因为成长中被伤的经历让我们学习了、继承了如何伤自己。
这样,即使别人对我们的“虐”是过去发生的,然后别人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但是一些潜移默化的模式却如影随行,跟着我们,一直“虐”了下去。
比如:
1)语言暴力:对自己训斥、责骂、唠叨、诋毁、嘲笑……
2)情绪暴力:对自己不耐烦、一触即发、无端怒火、怒不可遏,甚至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和行为。
3)忽略自己:对自己很想做的事,就是推着、拖着,置之不理。背后似乎是觉得自己不配做或者不可能做到。
4)强迫自己:忍不住不听从别人,哪怕自己不情愿。本能地害怕别人不喜欢我、生我气。把别人的情绪和需要放在第一位,牺牲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
5)注定悲剧:比如,觉得自己不会在别人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即使恋爱中他(她)对我好,也只说明他(她)会对其他人一样好。比如,虽然喜欢孩子但是不敢要,因为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不想带一个无辜的生命来这个残忍的现实中,多一个人受苦。再比如,觉得内心的愤怒是可耻的,害怕有一天失控做违法的事情而结局悲惨。
以上只是举例,并不囊括所有的自我伤害。但所有自我伤害,虽然时常披着愤怒的外衣,但里面往往都有一层悲观。悲观于自己“坏掉了”,也悲观于生活和人性。这份悲观,如同暗流,静静地、坚定地、牢牢地,把人圈住。
03
我们对别人心怀戒备容易。对自己心有觉察则难。
当我们担心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尊重、欺负、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放在对别人提起猜疑、防卫与反击。这样容易把人我关系变得比较紧张。
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更该警戒的,也许是,自己。我们更该意识到的,也许是,“我经常不尊重、欺负、伤害我自己。这让我和自己的关系很紧张、很痛苦!”
如果我们提起一个念头:也许天下人未必有我对我这么不好,那么,改变就有机会发生!
04
没有人想对自己不好。
没有人。
那究竟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一,没意识。虽然意识到这样不好,但没意识到可以不这样。虽然觉得不幸福甚至痛苦,但是没有跳出来反思的能力,而是被困在里面,重复、继续。
二,不知道。不知道“不这样的话那可以怎样?”在有限的生命经验中,印象深刻的都恰恰是“虐”的例子,虐、被虐、互相虐。缺少“爱、暖、扶持”的榜样模板,缺少潜移默化,需要后天自己有意识地观察、比较、寻找、学习、借鉴。
三,不愿意。不愿意对自己好。我听到的最多的理由,一是,对自己好是“放纵、纵容、溺爱”,会导致“不思进取”甚至“堕落”。二是,“我不配”“没人对我这么好过”“感觉太怪了我不要”。三是,往深里走一点,可能会很痛,“如果我可以被这样对待,那为什么他们(比如父母)没有这么对我?为什么他们不能这么对我!”在“自己不配、不值得”和“父母错了、没做好”之间,怎么选,都是痛!
四,不习惯。不习惯对自己好。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通过心理治疗,度越了前三点,开始用有爱有温度的方式对待自己,而且每次练习都感觉很好。但是她抱怨道,“我还是记不住要做练习,有时候已经陷在对自己的恨和责备里面2、3个小时了,才突然想起来我们说的练习。为什么啊?”我说:“因为还不习惯啊。这很正常。毕竟“虐”自己是几十年的习惯。
05
如果想改变伤害自己的习惯,要注意什么?
一,承受痛。承受更正的痛。我曾经有一位来访者,非洲裔美国人,肯干、情商高,金融公司副总,夫妻感情好,有一个6岁的孩子。6岁,是他本人的生命转折点。6岁,他被叔叔性侵。重复性侵。他鼓起勇气,告诉家人,没人信他,只叫他不说。他没停止过奋斗,他现在成功了。但是,在一次三口之家出游的火车上,玻璃窗,阳光,儿子绚烂的笑容,完美的角度,那个瞬间,太刺眼,完美得太刺眼,他哭了,吓到了儿子和妻子,也吓到了他本人,所以他来看心理医生。他,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自己说出:“我嫉妒我的儿子!我一方面给他保护给他童真给他幸福,一方面他所享受的保护、童真、幸福伤透了我的心!因为,原来,一个孩子是可以这么长大的!是应该这么长大的。而,我,没有。”
他当然有骄傲自豪,有“我做着对的事”的庄严感,和“我能做对的事”的成就感。如果让他选,他当然还是会选做对的事。但是他内心的伤,是小时候没有经历他的创伤的人,所难以想象也难以感同身受的。对于童年安顺平稳的人而言,做一个好父母,可能相对更自然而然、理所当然一些。而对于从“虐”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要做不同于他们的父母的父母,有一个爬山、逆流而进的过程,身背重负。那沉沉的包袱是什么?是痛的记忆,是痛的对比,是内心有去虐人的冲动时努力自我克制的内心冲突,也是以上三者的轮流上演。
有些错,是没有办法更正的,再也回不去了,不论多恨多伤,又能怎样?有些东西,就是在记忆里的,不碰还好,一碰……不是语言能承载的。
然而,要更正,就要碰。这痛,要不要受?
要更正,还要面对“这是一个可以被更正的事却没有人为我更正过”的痛。这痛,要不要受?
你可以选择。如果找到一位好的心理治疗师,他(她)会和你有分寸有节奏有谱地“碰”。不再次受伤。而是重拾力量。在更正的过程中,越来越有力量。
二,觉察和替换。觉察每次自己虐自己的时候,想想你渴望被如何爱或者你会如何爱被人,并借用过来用在自己身上。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时候父亲酗酒,母亲赌博,她一人带弟弟,长大之后,对自己各种苛刻、牺牲,对弟弟各种支持、给予。我发现她对弟弟的态度那么有爱,有耐心。弟弟的一点进步都被她鼓励,弟弟遇到挫折、埋怨、自暴自弃时她都细声细语地劝解开导。如果她对自己说话的方式,可以像她对弟弟的说话方式,那该多好?如果她爱的对象,可以包括自己,那该多好?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怎么说话,就是具体体现之一。心理治疗中,让她接受、学会、习惯去爱自己,也得是从具体的一点点做起的。所以,当她告诉我她如何在心里大骂自己,我会请她试想如果是弟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她会对他有什么态度、对他说什么。
其实我们不必谈“爱自己”。我们就先不伤害自己吧。先好好地,说话。
三,耐心。一点点来,从每天这儿那儿的小事来。坏消息是,你一定会觉得很别扭。好消息是,会越来越好的。
一件件“小事”,不断的练习。如同,一步步爬山。要抗衡几十年的习惯,自然会有一个过程——从生疏、别扭、蹩脚,到熟练、成为你的一部分。但这是一条,值得走的山路。有一天你会,接受爱自己的体验,学会爱自己的方法,习惯爱自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