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娃不听话,也不和我交流,我到底能做什么?

注:【本文整理自20201年6/29-7/3日为北京十一学校家长营做讲座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参考《我是家长,我好想离家出走!– 疲惫中如何坚定地走下去》《是孩子有问题,还是我们的关系有问题?》等】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往往,相爱相杀,双方都觉得被逼迫、不被理解。多少全心全意爱孩子的父母都忍不住感到抓狂、迷茫、无奈、心累。如何相处,才能都有“活路”?这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解读“青春期”的这本经之前,让我们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人,ta具有一到多个以下的特点:

学习能力、反应力、记忆力、专注力等较强,但情绪调控能力比较弱,容易冲动,容易急躁,有时候容易钻牛角尖;

图片来源:freepik

强调不受干涉,渴望自主性,什么事都要自己决定,对于别人给出的建议认为是对自我空间的侵犯,非常反感。但同时还缺乏完全独立的能力,依然需要他人的照顾;

图片来源:freepik

自认为已经思想成熟,渴望他人对ta以一个成人的方式对待,但在真正的成人眼里,ta们实际还很稚嫩,缺乏历练,思想行为上都有时会比较盲目,行事欠周全;

图片来源:freepik

渴望自由——思想、行为各方面的自由,但是还不太了解自由的代价,不太了解为了达到自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付出的代价。

图片来源:freepik

我们遇到过这类人吗?如果遇到过,我们曾经对ta们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没有遇到过,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机体会一下,如果我们面对有上述四大特点的人,我们要如何与ta们相处

也许家长们已经发现了,以上这四对充满矛盾的特征正是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所最常见的。而作为家长,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与孩子和平共处,我们就需要对ta们身上的这些特点充分地了解并进行思考。

因此,“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个问题就可以被落实到“如何与具备这四对矛盾的个体相处”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这些矛盾呢?

我们可以从自我回顾开始

首先,回忆自己有没有经历过这些矛盾的阶段: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学习能力很强但不被认可为大人、需要他人的照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其次,回忆当时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的这种矛盾:他们对待我的方式是否让我感到温暖,或者感到受伤,我们是否希望他们能换一种方式?

在回顾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对比:

把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和现在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进行对比。先不用急着思考该怎么办,着重体会一下两者有没有不同,以及看到这些不同引发自己什么感受。

不论回顾或对比,这里所强调的都是体验,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固定答案。

接下来,带着这些体验与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家长们关于孩子们青春期的具体问题。

比如,有家长提问,“面对孩子的懒散消极,家长要怎样帮助孩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回到自身的体验上。也就是,作为家长,我们自己有没有过精神懒散消极的阶段呢?我们是怎么走出来的?如果当时有人想帮我们走出来,那时我们希望此人具体做哪些事情来帮助我们?亦或,我们是否更愿意靠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呢?

类似的,有家长提问,“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坏脾气坏心情?

是的,青春期有时情绪不稳定,还容易发脾气,而且往往看起来不可理喻。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样地,我们先回到自我体验上。问自己:当你正火大心烦的时候,有人想引导你走出躁怒,这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对此是非常欢迎、特别开心,还是有点抵触、恼火?别人做什么可以引导你走出坏情绪?是让你一个人呆着,还是跟你说说话、讲点有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如果身边有一个人特别喜欢跟你做分析,爱问你“你是哪里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并且和你分析“你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做得不好?”,而假设你并不喜欢这样,那你会有什么反应?

同样的,如果你希望有人陪你把事情复盘分析透彻,但是你身边的人觉得你心情不好,不敢走近你,或者坚持认为带你打游戏、吃顿饭,转移你的注意力就够了,那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再比如,很多家长问,“青春期的孩子都很逆反,不爱听大人说教,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首先还是回到自身,我们不喜欢怎样的说话方式?我们是否愿意听那些不想听的话?如果我们也厌烦那样的说话方式,那更何况的孩子,对吧?这个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同样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需要注意什么?如何让孩子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建议?

依旧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别人怎样做时能让我接受他们的意见建议?或许我们会说:其实我的脾气我是知道的,我还挺倔的,挺有主见的,别人说什么我也不愿意随便听,而且ta说得越多我越不想做,说一次就可以了,我会去考虑的;也或许,我们会觉得:别人说什么我都很在意,我希望别人对我满意,对我印象好,一般不会逆反。所以,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都不相同。我们的孩子也是各不相同。

图片来源:freepik

最后举例的一类常见问题是,“孩子逆反,我控制欲强,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沟通?”

现在孩子对家长的建议往往比较抗拒,认为只要家长提议的就是我应该拒绝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刀切”的逆反情绪——“因为是你说的,所以我反感”,这种逆反不同于思辨的反对。思辨的反对,是有些事情我反对,有些事情我认同,都是经过了自己思考的。我们所希望的是孩子能进行思辨的反对。但如果有的家长是希望孩子能全部认同ta的话,那可能就需要家长这方面进行调整了,因为,孩子全盘接受,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这样只是复制出一个人来。假设我们心态是愿意孩子自己有独立思辨能力,那么作为家长,可以在平日里做出表率,更多关于思辨能力和有效沟通的内容,可以参考《孩子说我歧视黑人和同性恋,怎么办?》。

图片来源:freepik

“只要是我说的,ta就抗拒”——简单粗暴的抵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往往和父母平时惯常的说话方式与内容有关。要希望孩子不“只要是我说的,ta就抗拒”,那离不开我们调整说话的内容以及方式。抓住机会对孩子更多地接纳、鼓励、表扬,给孩子更多积极正面的反馈这样才能让我们所给出的批评建议更多地被听到和接受。就像我在《我是家长,我好想离家出走!– 疲惫中如何坚定地走下去》里具体谈到的,大量积极正面的互动,如同给关系提供养料充沛的土壤,在此之上,批评教育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积极正面的体验(比如共度开心时光、鼓励、赞美)多过消极负面的体验(比如唠叨、批评、要求)。

依旧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样人你会不想跟ta讲话,不想见ta,不想搭理ta?是否,往往是让你觉得受到侵犯的人?比如,ta一看到你就挑你毛病,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将心比心,如果孩子对我们自我封闭,背后是有原因的。除了一方面是ta青春期要独立、要界限,是不是也有一方面原因是觉得我们总是挑刺,所以ta就把自己藏起来。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满身挑刺,没有一个明确的重点或阶段性的目的,那么,这是不利于孩子培养思辨能力的,孩子会形成一个观点甚至信念——我爸妈就是到处挑我毛病的,那不理会就好了!因此,如果我们到处看不惯,孩子也会凡事逆反。本质都是一样的。

但如果是有张有弛的,多数肯定、少数否定,那么孩子会形成“我爸爸妈妈对于事物是区别看待、具体分析”的印象,ta对于家长所表达的建议也才会进行思辨地区别对待、具体分析。

图片来源:freepik

在以上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这里不谈沟通技巧和细节,而是谈谈心态。

很多家长都感到和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交流、疏远陌生了,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多交流。我倒觉得,这里可以放慢一点:我们想要交流没错,但我们可以先坦诚地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交流?

1)希望孩子和我交流,因为这样我能更好的“掌控”ta确保不会偏离轨道。这听起来好像很刺耳,但我们并不是来评判好坏对错,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不确定感的排斥和对确定感的追求,而确定感是什么,就是觉得人事物可了解、可预料、可掌控。所以,如果孩子什么话都跟我说,我对ta很了解,我就会有一种安心、踏实。这是人之常情。

2)希望孩子和我交流,因为我真的很想和这个不同于我的生命有联结。甚至,哪怕这个人不是你的孩子,只是你新认识的一个人,你也会觉得ta很有趣,有一些吸引你的特征,你对ta有好奇、有欣赏,很想跟ta多见面、多说话。

以上是交流的两种不同动机。

图片来源:freepik

如果动机是希望对方什么事都跟自己讲,这样我们心里踏实,好像可以掌控这个局面的话,那么有这种心态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和对方互动的方式。而对方恐怕会觉得有一点没有空间、没有自我,因此想躲开,想拉开距离。

如果动机是想和另外一个生命有联结的话,那最大的挑战在哪儿呢?是要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要去发现了吗?发现什么呢?发现这个生命和你很不同。这点其实对于做父母的,有时候是不容易接受的,因为是我生的呀,怎么跟我这么不一样?

所以重点就是们是否准备好真的睁大眼睛去发现,在发现的时候不要太快地掉进自己的情感的漩涡里。比如,我这么自律、这么上进,孩子怎么那么慢悠悠的,承受不了压力,也没有抱负!看这样我就很着急。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失望,对孩子产生怨气、愤怒,掉进情感漩涡里了就没功夫去继续发现孩子的好了。就没功夫发现和欣赏到:这孩子很温柔,很随和,相处起来不会带给别人压力感,而这些特点是有助于孩子步入社会的特质啊。

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去发现孩子的不同,并且还愿意放平心态好好了解ta的不同之处,那么孩子不愿意怎么跟我们说话,或者我们说ta们不怎么听,其实就是一个比较能够理解的正常结果了。

因为我们的动机是想要去控制他们,所以他们就想要跟我们拉开距离,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虽然当孩子抗拒我时我不顺心,但是,客观来看,孩子对ta以外的人能说“不”、能抵抗压力、调整距离、保护自我空间,这其实是孩子有边界的表现,也是孩子步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能力。

总结一下,青春期的孩子不听我话也不和我交流,我能做什么?

第一,认识青春期的孩子;第二,体会“换做是我”我有什么反应和需求;第三,从我的交流动机理解孩子的疏远,只有当我真正做好发现的准备,“交流”才会发生。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喜好都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打开孩子这把锁,我们就得用适合孩子的钥匙,否则,如果用适合我们的或其他任何人的钥匙,那些钥匙再好也是白费功夫甚至越搞越糟。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们满怀善意想要关心、帮助孩子时,我们得注意孩子的感受——ta是会觉得我们在关心ta,还是会觉得我们在居高临下地想要控制ta,或者是在否定ta?以及我们想要引导ta的方式对ta来说是否合适?只有我们了解了孩子之后才能够选对方式。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真正地观察、接纳孩子,以及通过反问自己来将心比心。在此基础上,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图片来源:freepik

编辑:葛言,zz

图片:陆明

排版:孙韵贻

校对:葛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