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整理自20201年6/29-7/3日为北京十一学校家长营做讲座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参考《我是家长,我好想离家出走!– 疲惫中如何坚定地走下去》《是孩子有问题,还是我们的关系有问题?》《青春期的娃不听话,也不和我交流,我到底能做什么?》】

很多家长说:

我这么爱孩子,为什么ta们都感受不到呢?!

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往往会存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爱孩子,可是当孩子感受不到时,ta们对和我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抵触,导致关系的恶化。当我们说什么孩子都不听,我们又会特别沮丧、特别挫败、更加暴躁,忍不住会带着情绪来管孩子,而这样一来,孩子就更加疏远我们,我们的关系更加受到破坏,孩子的成绩也下滑等等。

真实的生活,不可能没有“一地鸡毛”的狼狈与疲惫,也不可能没有和“熊孩子”的冲突与管教。该管的就是得管,可是怎么管?

假设这样一个情景A,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浑身酸痛,但还要准备晚饭的你,看到孩子在家玩球把水打翻,洒了一地。这时候你很生气,蹭一下冒火了就骂ta,“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我跟你说过你要……”,孩子听到之后,退缩,难过,眼泪也止不住地流。

再看类似的情景B,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浑身酸痛,但还要准备晚饭的你,看到孩子把水泼了,洒了一地。火一下子就窜了上来,但你深吸了一口气,尝试平静下来,指出来说,“我知道这是一个意外,你不是有意的,但是水泼了,你要处理这个结果,你去把毛巾拿过来,把这里擦干净。”然后边擦边说,“谢谢你能够为这个行为负责。下次如果你想避免这个结果,你行为上要小心一些。”孩子点了点头,小步跑去拿毛巾,把地擦干净。

图片来源:freepik

同一个情景,家长不同的管教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仅在当下带来全然不同的事态走向,而且长远上也有全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如何才是有效管教呢?

01

管教的目的要明确

在做出管教孩子的行为之前,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为了发泄我的情绪而惩罚,还是我这样子能够教到ta什么?”带着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减少没有经过周全思考的、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给孩子带来无谓的伤害也令我们事后后悔的一些行为。

回到前面提到的情景,情景A是发泄情绪地训斥孩子,用训斥来惩罚ta做的错事,而情景B中则是示范给孩子如何看待事情,教孩子承认和承担后果,引导ta收拾局面处理问题,由此,孩子能减少内疚,收获将功补过的胜任感,也为未来发展出“勇于踏实地承担后果“的心态做了铺垫。

图片来源:freepik

02

管教的载体和内容一样重要

使教育产生作用的不单单是我们想要传递的那个内容本身,还有我们传递的方式,以及我们这个人。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有没有发觉有哪门课的老师,我很喜欢ta,ta也很喜欢我,反正我就很想上ta的课,每次有课表上有这门课,我就很有动力,上课时很有表现欲,很愿意发言,然后考试也一定要尽量考高分;相反的,有的老师让我觉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我知道为什么,反正ta就是不喜欢我,跟我说话时阴阳怪气,有时候会针对我,给我小鞋穿,然后我就特别不愿意上ta的课,我也不在乎要不要考好,从此之后,我就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而讨厌这门课。

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亲身的体验,就能够联想到,孩子可能在学校,同时也可能在家里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觉得我们针对他,我们不喜欢他,我们老是挑剔他,那可能我们所想教他的东西,孩子都会抱着回避的,排斥的态度。

图片来源:freepik

作为家长,我们是我们对孩子的管教的载体。想要提高管教效果,最重要的是我们得成为孩子喜欢的人。

在孩子小时候,“妈妈”前“爸爸”后,那叫一个粘人,注视我们时,眼里都是水汪汪的爱,各种亲亲抱抱,各种“我爱你妈妈,我爱你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那些是真实发生过的。那眼里笑里举手投足中的爱,都是真的。

图片来源:freepik

后来呢?孩子看我们的眼神开始闪躲、敷衍、回避。孩子对我们的爱,是否像篮子里的沙,一点点地漏了?孩子越长大,真的就越不需要我们的爱了么?

其实,我们扪心自问,也知道:没有孩子不想让家长喜欢他、认同他、为他感到骄傲的。除非有极端情况,否则几乎没有孩子会轻易放弃这种渴望。

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情感基础。

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有性格、思想,还很要搞独立(具体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青春期的矛盾特征,可以参考《青春期的娃不听话,也不和我交流,我到底能做什么?》),要成为孩子喜欢的人,并不容易。

家长们可能会想:成为孩子喜欢的人,是要我去取悦孩子吗?我面对各种压力,还要身兼数职,当爹当妈当保姆还要当老师,多不容易!方方面面都得管ta教育ta,那ta肯定不开心、不乐意,可我不可能不管,不可能凡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那我怎么和ta搞好关系?

//How To Do

/// 

(1)其实让孩子喜欢自己的关键就在于,接纳孩子的特质,多发现ta可爱的难得的地方,以及被他人欣赏的特质。哪怕你不觉得孩子的某个特点有多好,但是你听过有人觉得它好(比如在社会上会有人喜欢这些特质,毕竟再看似不起眼的特点都会有人认为是优点),那么就尝试着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并且,在合适的时候,拿出来用!

比如,哪怕我是急性子,但是我知道慢性子也是有好处的,那么,当孩子耐心做事的时候,我就可以多肯定ta,“你做事不急不躁,有耐心,这样你自己的心态稳,做事的效果应该也很扎实吧。”收到你的提醒,让ta看到自己这些优点或者特点,孩子一定很开心,哪怕ta不表现出来。

图片来源:freepik

(2)其次,如果孩子有一些爱好,我们也有兴致地参与。比如他喜欢做饭,我们可以跟ta一起做饭,或请ta教我们做咖喱、烤蛋糕、卷寿司…… 又比如,Ta喜欢看动漫,我们可以问ta为啥喜欢这个,表示自己好奇,让ta来启蒙,让ta分享。再比如,ta喜欢小说,就让ta跟你讲述讲述小说里面的情节,或者ta对剧情、人物的分析。做ta的听众和观众,对ta喜欢的事物,表现出兴趣。

图片来源:freepik

以上说的不吝赞美和投其所好,其实家长应该都是会这些交流方式的,因为我们在人际互动中都有用过它来拉近和建立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有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忘了这种技能。总想着要管教他、改变他、引导他,反倒会适得其反。

(3)再次,创造有质量的家庭时光。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去爬山,一起给爷爷奶奶做顿饭,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一件事,等等。当然,这个事得是孩子他有兴趣的,或者至少是不排斥的。一开始不排斥,能够愿意尝试一下,尝试之后也许他就有一点兴趣了。比如教他做一道菜,全家人在一起玩某个桌面游戏,等等,总之是能进一步提高家庭凝聚力的,能让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

图片来源:freepik

在共度时光的过程中,让我们强化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制造轻松有趣的氛围,让孩子感到我们没有威胁性,反而觉得我们还蛮有意思的,或者很可爱,这种比较正向活泼的情感反馈可以拉近关系,增强彼此能感受到的爱。

(4)最后,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性。比如,ta的情绪想法行为一定有合乎ta的情理的原因,哪怕我们不认同,但是我们愿意试着去感同身受,而不急于把孩子改变成向我们看齐。因为向我们看齐,其实就威胁到了孩子的自主性。再比如,有些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相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图片来源:freepik

结语

当孩子感受到我们敢于给ta更多的认同和赞美,给ta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ta也会更加珍惜和我们共处的空间。

当孩子感受到我们对ta有尊重信任和喜爱,ta会更加重视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批评。

这样一来,有爱,也有管教。爱和管教,都可以在家里流动起来。

编辑:杜睿,葛言

图片:孟添

排版:孙韵贻,zz,葛馨天

校对:顾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