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10月23日,我受邀为美国顶尖高中亨特学院高中(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 的家长们做分享,本文从家长们问的一个问题扩展开:孩子害怕社交,退缩,不自信,如何帮助孩子减少社交焦虑呢?

图片来源:freepik

2016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近一半的青少年形容自己害羞,并且在13岁的时候,近12%的害羞的孩子开始出现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最明显的识别迹象发生在身体层面:最典型的躯体症状包括身体发抖、脸红、说不出话、声音发抖、心跳过快、出汗、恶心、头晕等。

而当我们通过躯体症状,进一步去了解,也许能看到孩子们内心翻江倒海的恐惧,极度的恐惧。

恐惧什么呢?恐惧被他人评价,恐惧被认为笨、蠢、不够好,恐惧被嘲笑,恐惧尴尬、难为情。与极度恐惧所对应的,是孩子们对批评高度的敏感。往往,在某场社交开始的几天甚至几周之前,孩子们就会开始焦虑,或者急躁、易怒。越是和不熟的人在一起,越容易焦虑。又因为难以忍受焦虑的状态,孩子们会尽可能地回避社交场合。但越回避,就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们难以自行突破。而一旦这种状态持续发酵,对个人的发展势必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freepik

如果孩子有社交焦虑,但还没有达到临床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的程度,或者如果孩子有社交焦虑障碍,除了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父母可以做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01

干预呼吸,阻断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平复焦虑的技巧并且陪着孩子练习。

焦虑时我们最明显的身体改变是呼吸变得急促。而急促的呼吸会导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失衡,从而进一步导致心跳过快、肌肉紧张,和头晕等不适身体反应。而这些身体反应又会更加剧我们焦虑的主观感受,是一个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

循环,如同一个圆,只要松动这个圆上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帮助我们拆解这个圆。那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干预呼吸。用有控制的、深长的呼吸,来从生理上,平静下来。

平日里,当我们看到孩子突然呼吸急促时,我们知道ta可能掉到头脑中焦虑恐惧的坑里了。那么我们可以下蹲或坐到和ta的身体高度相当的位置,用双手捧住ta的头,看着ta的眼睛,用我们坚定有力的目光和语气,把ta拉回到眼前现实,我们不断地提醒、示范、带领ta深呼吸,直到ta平静下来。

呼吸干预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多尝试几个,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

4/7 呼吸:吸气数到4,呼气数到7。 只要保证呼气比吸气长就行,具体的4和7可以更改为最适合自己的比例。

方块呼吸:吸气四下,屏气四下,呼气四下,屏气四下。每次呼吸和屏息的时间长度一样,如同画一个正方形。

腹式呼吸: 一只手放在胸部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气息经过胸部到达腹部,想象腹部如同气球一般充气、饱胀,放在腹部的手因腹部的抬起而抬起,而放在胸部的手基本不动。不去数吸气的时间,只尽力吸气,吸到无法再吸。呼气时,收紧腹部肌肉,想象气球放气,保持呼气,直到无法呼出更多气体为止。

图片来源:freepik

02

将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对方身上

如前面所说,社交焦虑的恐惧是围绕“别人怎么看我”。焦虑者的焦点是自己:自己的表现、自己的外貌、自己的不足……

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你并不挑剔别人,但是特别在乎自己够不够好,别人也一样,所有人都忙着在乎自己的表现。没有人会像你那样,放这么多注意力在你的身上。很多你注意到的难为情、不够好的细节,别人根本注意不到,而且过目就忘

我们还可以提醒孩子:当你在和人说话的时候,发现自己很紧张,你可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这个人身上。也就是,不要关注“我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会不会得罪ta”——这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表现。从关注自己转移到关注眼前的人。比如,可以是最表面的衣着穿戴、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也可以是谈话内容。试着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听对方的话,并且可以追问一些问题(比如5W1H,谁、什么、何时、哪里、如何、为何),请对方充实ta的谈话内容。在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方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

图片来源:freepik

03

找到焦虑的具体原因

相对而言,深呼吸和转移注意力是应急的办法。从长远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平静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具体分析ta焦虑的情境。什么是你最害怕的情景?是在小组里发言,还是在更大的人群面前说话?是不是担心别人怎么想你?等等。如同拿着放大镜,搜集线索,找到症结所在。只有根据细节明确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应对方案。

而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围绕着“下次我们可以做什么让这个情景好过一点”一起脑暴的过程。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学生,成绩很好,被选去上课外培优班。就能力而言,ta有希望参加竞赛获奖,但ta就是不愿意去上课外班。一想到要去,就胸闷、后脑勺发紧、头晕;但是不去吧,又耽误学业上的上升机会,进退两难。

当我们“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时,发现了一件重要而有趣的事情。Ta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去上课外班呢?究竟是什么最令ta焦虑呢?原来是因为ta不喜欢进入一个新的课堂,去经历那种谁都不认识的尴尬。在具体了解孩子内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ta去了,并且在课堂上发言了,ta马上会觉得舒畅很多,原因是ta通过发言让自己被认识了,尽管ta还不认识别人,但是别人认识ta了,ta觉得这样就不那么尴尬了。

这就是隐藏在细节中的非常宝贵的信息。知道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以后可以怎么做了。虽然每次去上新的课,仍然会焦虑退缩,但是ta只需要用两下意志力。第一下,是先逼自己去第一次上课;第二下,逼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这样就破冰了。后面,就不需要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了。

这个例子里,孩子焦虑的症状很典型,但是焦虑的原因却很个性化。事实上,所有焦虑的孩子都绝非千篇一律。所以我们必须对每个孩子做独立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发现属于ta的心理过程。做具体分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在示范给孩子看,焦虑是可以被我们客观地谈论的一个寻常话题,而不是一个带着自卑感、羞耻感、沉重感的私人问题。

图片来源:freepik

04

识别社交焦虑背后的认知扭曲

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扭曲,最常见的认知扭曲,包括非黑即白“如果ta不喜欢我,那ta就是讨厌我。”,预测未来“我肯定不行,我知道我做不了。”,和灾难化思维 “如果我一紧张脸红了,所有人都知道我不行,都会取笑我。”

虽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认知扭曲的种类,以及叫ta们去识别自己的认知扭曲,但是,我觉得更有效果的做法,也是我最想建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我们自己常常出现的认知扭曲有哪几种,然后反问孩子ta常常出现的认知扭曲是哪几种。这样既以身作则,又激发了孩子探索自我的兴趣,既去掉了“认知扭曲不好、不应该”的评判,又把认知扭曲当作学术课题来客观地观察。

随着这样的练习深入骨髓,我们和孩子都能越来越快地识别自己的认识扭曲——直到在我们每一个发生认识扭曲的当下都能抓自己一个现行。而越快的识别,就越能及时地用更正向的、更有助于改善问题的想法取代扭曲的、伤害我们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源:freepik

05

练习用更正向而有助于改善问题的想法取代认知扭曲

意识到头脑里的念头是“如果ta不喜欢我,那ta就是讨厌我。”,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认知扭曲,于是马上提醒自己“ta可能对我不喜欢也不讨厌,可能没什么感觉,没有印象。”

意识到让我焦虑的念头是我像念经一样念叨“我肯定不行。”这是一个“预测未来”的认知扭曲。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告诉自己:“还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呢。如果对我很重要,那我还是试试吧,毕竟,外界没拒绝我之前,我为什么要先拒绝了自己呢?如果对我不重要,那我也可以试试,反正做不成也不重要。”

意识到 “如果我一紧张脸红了,所有人都知道我不行,都会取笑我。”是在做“灾难性思维”,把后果的糟糕无限放大。这时,可以取而代之地想,“我觉得脸红了,别人未必看得出来;就算看得出了,我接下来的话可以转移ta们的注意力,一下子ta们就忘了我脸红了;就算我脸一直红,这也很常见啊,正常人上台都紧张啊。ta们只不过会觉得我是一个普通的上台会紧张的正常人。”

这只是随手举几个小例子,具体怎么做,每个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和风格。用新念头取代旧念头,这样转念之后,如果感到舒畅一些、通达一些,就说明有作用。

图片来源:freepik

06

小心完美主义的潜移默化

我们作为父母,需要觉察和反思我们是不是完美主义者,以及我们对孩子有没有完美主义倾向。

如果我们是,我们就比较能容易理解孩子害怕犯错、害怕不被接纳,并且因为害怕而选择回避。尤其,如果我们对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更容易加重孩子的焦虑——这里,我很想建议大家参考这篇文章《“我们没管,是TA给自己压力” 的背后》:很多家长说没给孩子压力,但是实际上只是没意识到给了孩子压力,同样的,我们可能对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但是没意识到。当我们对孩子有完美主义高标准的时候,我们再怎么说“要勇敢,不要怕,做得不好没关系,犯错没关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孩子会害怕做得不好时你不小心流露出的失望的眼神,孩子也会害怕需要面对自己对自己失望的情绪。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开诚布公地讨论完美主义倾向对我们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推动人日臻完善,也可以钳制我们,使我们难以喘息。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分享我们自己曾经脱离完美主义束缚的过程,比如,我们是如何从社交焦虑中将伪装的熬成成真的(fake it till make it):开始的时候很焦虑,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后来如何克服或忍受这份焦虑,假装焦虑不存在;再后来,如何让焦虑真正淡化的过程。这种人生故事的分享,不但能让孩子借鉴,还可以拉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让我们在孩子眼里更立体、更真实、更可爱。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讲述我们如何从错误中得到成长的故事。以及,和孩子一起回忆“当时认为是失败,但事后发现颇有收获,甚至比当时立马成功还要好”类似的例子。

以上这些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比道理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帮孩子拉开了视野——从卡在现在一时的感受里跳出来,用更宽广的眼界看到过去、现在、未来,帮助孩子以发展的眼光,升起“把未来改变得更好”的希望。

图片来源:freepik

结语

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是人之常情,但升级到社交焦虑障碍时,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以免进一步发展到社交焦虑障碍。

不论是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都有很多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参与帮助孩子的地方。归根到底,带着对社交焦虑的理解,带着与孩子探讨的平等心,带着我来示范给孩子看的勇气,我们父母的作用可以很大!

编辑:陈墨林 zz

排版:陆明

校对:zz

9 thoughts on “孩子有社交焦虑,怎么办?

  1. Well I definitely liked studying it. This article offered by you is very effective for accurate planning. Mead Penrod Mansfiel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