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养育, 父母成长, 家庭育儿理念不同,我很闹心 August 4, 2021March 22, 2023 Yi Yang 26/04/20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同一个家里不同的人,带孩子的做法不同。 爸爸和妈妈的做法不同。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做法和爸爸妈妈的做法也不同。 有的家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有些时候是交给老人带的,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做法和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同,背后的育儿观念更不同。如果指望改变老人的做法,很难很难;也担心和老人沟通本身,会让老人不好想。那孩子钻空子,或者难以管教,怎么办?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今天只是谈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 我们举例来谈。学前班的小孩子,在爷爷奶奶家,一哭,爷爷奶奶就怕,就投降,顺着孩子的意思来。而孩子的妈妈想培养孩子自己穿衣服。一天晚上,在家里,洗好了澡,妈妈把衣服递给孩子。 “你穿,妈妈在旁边看着你穿。” 孩子一躺一瘫:“你穿!” 妈妈:“不,你会穿啊,你要自己穿。” 孩子继续蹬腿,耍赖:“我要你~~~穿!” 不仅不穿,还开始抓身边的玩具,光着身子就要出逃的架势。 妈妈不由地想到“是不是给爷爷奶奶惯的?”,心里一阵子烦躁不满,“都是老人把孩子习惯养坏了,搞得我带起来难带”。 这个时候,妈妈如果不仅生气还把气表达出来(比如在孩子面前责怪爷爷奶奶,甚至说爷爷奶奶的坏话),那会有什么影响? 从这个例子发散开来,类似的,如果我们在和另一半吵架之后,和十岁的孩子说“你爸爸今天冲我吼,把我气坏了!他太不像话了。”。大家觉得这么处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两个例子的共性是,我们对别人的不爽,在孩子面前表达。 这么做的时候,孩子被被动地放置到了一个位子,就是他得听你吐槽,可能被你期待得站在你这一边,甚至被你希望能给你以情感上的安慰,比如变乖一点啦或者安慰你几句。 如果孩子这么如我们心愿地扮演这个我们安排给他的角色的话,我们的感觉肯定会好起来,但是我们感觉好起来的途径是通过把照顾我们情绪的责任给到了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承担起。 如何承担起照顾自己情绪的责任呢?我们对谁有意见,是我们和那个人的事情,我们和那个人的冲突是我们和那个人需要共同面对、协调处理的。这里面不应该把仗打到孩子这里。这是一个边界的问题。 回到在穿衣服这件事情上,在孩子面前如果要责怪谁,那应该是责怪孩子不穿衣服,不应该是在孩子面前责怪爷爷奶奶。如果责怪爷爷奶奶其实是回避了当下最应该处理的冲突,反而给了孩子一个逃脱。如果给了孩子一个逃脱,那和孩子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逃脱,岂不是有一点五十笑一百,并好不到哪里去? 当下最应该处理的冲突,如果不逃脱地正面处理它,那就是“孩子你得自己穿衣服,你怎么耍赖哭闹,我不吃这一套”。这里,又有很多做法了。如果有话能好好说,是最好。比如可以说什么呢? 这里又涉及一个边界的问题。我们没办法把我们身边的人都改造成我们想看到的样子。老实说,也没权利这么做(虐待违法的除外)。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我们另一半的让我们看不顺眼甚至七窍生烟的育儿行为,而且我们又回天乏术改变不了他们,怎么办? 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我们的另一半吗?不是。是谁?是孩子。我们至少可以让孩子——这个我们面前的人——明白一点,那就是,我们的边界在哪里。 比如,这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在爷爷奶奶家,你说‘我不穿我要你给我穿’,爷爷奶奶就给你穿了,是吗?嗯。在爷爷奶奶家,你哭,他们就顺着你,是吗?宝宝,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不一样,我们在宝宝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爷爷奶奶就是来把宝宝当小baby宠的,而爸爸妈妈则是要把宝宝预备成为能干的大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和爸爸妈妈家,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你要自己穿,你哭爸爸妈妈不会顺着你,等你哭完了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说这番话的时候,有两点值得指出来。 一是,说的过程应当是平静的、温和的、坚定的。 二是,说了也不要指望孩子立马听话。 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说出来,开始引入这个概念。这样说,并不确保孩子听了之后即刻变乖。但是,这一番话,有把它说出来的价值。 它的价值是什么?是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现实是别人的做法和我们的做法不一样,而又都存在于孩子的世界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它梳理出一个界限来。让孩子知道在你这里他不能指望得到他在别人那里的待遇。如果孩子能学到,世界上的人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一个家里都人人不同,而且我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时我的经历会不同,所以我得去了解和适应不同的人,并且尊重不同的人各自的界限——如果孩子能学到这些,老实讲,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视频:https://youtu.be/O-kfsqcQ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