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

孩子有自杀意图,父母应该怎么做?(下)

一旦孩子承认有自杀计划,或者我们发现孩子有自杀意图,父母的反应一定是复杂而剧烈的。首当其冲的情绪包括:震惊、痛心、不解、恐惧、愤怒。 这时,一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01.

哪些事情尽量不要做

1)泄愤

愤怒虽然在人性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局面有害无益。

当我们说:“你怎么不想想我们,你死了我们怎么办?你这样太自私了。好好的日子被你搞成这样!”孩子会想:“是的,都是我的错。我不该活着。” 

当我们说:“你脑子里都在想什么!你有病啊!你疯啦!你没救了。”孩子会想:“是的,我有病,我没救了。”……

有些话,即使我们很想一吐为快,也要尽量克制。如果由着心情说出来,对孩子是雪上加霜,孩子将感到不被理解、反被责难,愈发孤独,也许会强化轻生的念头。

2)说教

当我们说:“你的生活没有那么糟。你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你有很多值得活下来的理由。”孩子会想:“你怎么知道?我不觉得啊。”

当我们说:“多想想你应该感恩的事情。”孩子可能会想:“我不想去想,因为这会让我更加内疚,而这种内疚让我更加活不下去。”

3)简化原因

不要出于情感需要或“方便”,给孩子的自杀意图贴上简化或极端化的幻想性标签。

比如,“他一直是一个非常阳光的男孩子,性格好、成绩好、人缘好,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就是因为失恋了,才会想不开。”

失恋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也可能不是。我们作为父母要记得提醒自己——“我未必了解孩子,我不应该认定他(她)是怎么想的,事情可能比我想象的复杂”。

4)不重视

不要当孩子就是胡说、吓唬人、求关注。也不要寄希望于事情会自己好起来。


因为如果“想死的原因”没变,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想死的心”会变呢?只要想死的原因继续存在,想死的心就可能继续存在。

5)把受害人变成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说:“你为什么给我做出这种事来?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你知不知道这伤我多深?!你知不知道这有多丢脸?!”孩子会想:“说到底,你关心的是你自己,你的面子。”

虽然父母受到了打击,但是轻生这件事,首要的是孩子,重点是来理解孩子,而不是强调要孩子来理解我们。

虽然我们被孩子的自杀意图所伤害,但是受到伤害以致于意图自杀的首先是孩子。

6)过度愧疚

有些孩子有自杀意图,父母要承担全部责任;但很多家庭并非如此。

我们需要一方面接纳我们愧疚的真实感受,一方面愿意反思愧疚是否是缺乏事实基础地对自己求全责备。

7)家庭内讧

家人之间互相埋怨,“都是因为你,老是打击他,他才会有这种想法”“要不是你那样对他,他不会觉得活着没意思的”…… 互相归咎只会激化家庭矛盾,把精力从认识和解决问题上分散到了不可能达成共识的争吵上,并不能促成真正的反思,也不会带来问题的改善。

02.

哪些事情可以做

这里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打算付诸行动。这时我们必须进行危机干预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为自杀做准备,虽然难度极大,但是尽量不带负面情绪地、温和地问: “我现在陪你去医院好吗?”,或者如果孩子有在看心理医生的话:“我来帮你打电话给你的咨询师好吗?”。 如果孩子陷入情绪漩涡、呼吸急促,我们可以下蹲或坐到和他的身体高度相当的位置,用双手捧住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用我们坚定有力的目光和语气,把他拉回到眼前现实,我们不断地提醒、示范、带领他深呼吸,直到他平静下来。 最好能自己留下来陪孩子,或者找一个信任的人留下来陪着孩子,暂时不要让他独处。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忍住各种翻江倒海的负面情绪,尽量表达关心、温暖、和支持,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他相信他是真的可以和我们谈自杀、向我们求助的。 孩子可能会要求我们承诺不把他有自杀意图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这时,我们可能需要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如果是我,我想我也会希望把它隐藏得很深。但是我想了想,我没有办法简单地答应你,说我一定不会告诉任何人。 但我答应你,我们即使告诉人,也是极为有策略、有控制地只让能帮到我们的人知道。 比如,我希望你能告诉你的心理咨询师,我自己也考虑去看心理咨询师。但是他们会为我们遵守保密原则的。”
除了沟通之外,我们需要和孩子商量着做出一份安全方案来。 包括把自杀可能用到的工具(比如刀、攒的药)转移。帮他整理出一个危机应对卡片,上面写着:
● 家人、好友、信任的人的电话号码
● 咨询师、医生的电话号码
● 急救中心的地址
● 当地的或全国的危机求助热线
● 诊断名称和药物清单
● 药物史
● 过去企图自杀的历史
● 过去轻生时什么人、什么事物帮助打消了念头
和孩子过几遍这个危机应对计划,确保孩子愿意向列出的人员和地点进行求助。 这份卡片要多准备几份,分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手机、大门附近、卧室、钱包里。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表达自杀意图(比如孩子告诉父母“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好”)但没有打算付诸行动。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努力、从长计议。
 
1)调整情绪
如果父母能尽快以温和开放的心态觉察、接纳、照顾自己的情绪,就能早日进入到可以帮助孩子的状态。否则,我们的情绪一定会“漏电”,干扰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2)传递温暖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帮你,但是我在乎你,我想帮你感觉好受一点。”“我在这儿,你随时需要随时找我,我会陪着你,我们一起度过。”“你对我很重要。”“告诉我,我现在可以为你做什么?”
 
3)反思
自杀想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发现孩子有自杀想法,可能只是浮现了问题的冰山一角。 比如有的家庭存在家暴、酗酒、儿童虐待等。即使对于没有严重社会问题的家庭,自杀意图也警醒我们去反思—— 我们的家庭是否“生病了”?我们是否一方面对孩子无比疼爱,一方面不自知地给孩子以伤害? 我们是否因为家人之间“不该客套”,或因为不习惯鼓励肯定安慰,而经常把气氛搞得过于严肃沉重和充满对抗? 我们是否在教育孩子上有挫败感,于是逃避和他相处,以致于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深? 我们是否在孩子身上看到前任的影子或我们不愿面对的过去,以致于忍不住对孩子迁怒、嫌弃? 我们的语言是否存在“暴力”?我们的情绪是否容易失控?……
 
4)真诚地道歉
我们固然要觉察和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和需求,但是也要小心它们占据我们全部的内心,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想轻生的原因和父母有关,即使父母不认同,也许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情绪先放在一边,先为我们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说“对不起!”。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你所说的,的确让我很伤心,但是我不应该因为我会伤心就不让你说。你不喜欢和不认同爸爸妈妈的地方,你完全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想法,我希望第一时间了解你的想法。我不会因为我会伤心而不让你说。 恰恰相反,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你对爸爸妈妈有不喜欢、不认同、要抗议的时候,越是你受伤生气的时候,我越该在你身边,陪你好起来。 你可以告诉妈妈(爸爸),我哪里伤了你。我可以弥补吗?还是你觉得已经弥补不了了? 有些时候妈妈、爸爸、或任何人,不可避免地会让你感到受伤,就像你也有让妈妈、爸爸感到受伤的时候一样。 但是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这些改变的,比如我爱你,比如我非常非常想知道你的感受,我会尽力去明白你,然后一起看我们怎么样改一改更好。” 5)通过理解自杀意图来有望消减自杀意图 孩子为什么有自杀的念头? 有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想死,但是觉得活着太难、太累、活不下去了,太希望能结束当前的痛苦了! 怎么能结束当前的痛苦呢?已经试了很多,等了很久,总不见好转。似乎死亡是能结束当前痛苦的途经。 在对结束痛苦的渴望下,有的孩子会寄希望于死亡。这里面是深深的无力和无奈。 有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想死,但是看不到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承受活着的辛苦,两相权衡,觉得并不值得。 这背后往往是因为孩子长期无法做自己。 孩子觉得自己必须做一个乖巧的孩子才能讨人喜爱,一旦表达真实的自己就会令人失望和破坏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必须压抑自己的愿望满足父母的期待,在父母的管束下放弃自己的尝试,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自己的陌生人、生活的局外人。 平日里感到不被理解,遇到困难更不敢让父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在最需要包容、陪伴、支持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可能无意中更进一步地把孩子推向孤立无援、走投无路的心境。 有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想死,而是想反抗和惩罚。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大学生,在马路上要撞车,被路人拦住、报警、送进急诊室。她在精神科住了几天院后,被转介到我这里。 当我问她为什么想自杀时,她说“失恋了。” 乍一听,是因为失恋而抑郁,没有及时治疗,恶化为重度抑郁症,才发生轻生之举。 但这并不是真相。 我问她在这次失恋之前是否发生过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她说:“有。”“最早什么时候?”“初中。”从初中开始不仅有抑郁症,而且有自杀念头和自残行为。 进一步了解发现,她的抑郁症一方面有遗传因素,一方面和从小父母的打骂有关。 她回忆道,父母经常情绪失控,迁怒于她,她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打骂了,“如果我早上先刷牙,妈妈会骂为什么不先洗脸,如果我早上先洗脸,妈妈会骂为什么不先刷牙,反正我怎么做都是错。” 长期以来,她深信自己一无是处,活着是别人的负担。在高中,当父母发现她有轻生念头时,父母认为是压力太大导致,于是对她说:“谁没有压力啊?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你想死,你太不负责任了!” 也许她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应对,一门心思想尽快把她的轻生念头扼杀掉。但是父母的反应却让她更坚定了自己应该死,“我后悔没死成,还要听这些骂”。 随着她对我的信任的加深,她告诉我自杀意图的背后是: “我希望父母能自责。我想通过我的死来让他们反省。死之前我会写一封信。如果只写信不死的话,冲击力只有10%,死了冲击力可能会有90几吧。”  这个例子代表了,有的孩子想拿自杀来让父母后悔莫及,抱恨终身,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还有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想死,而是为了父母能解脱。 当父母精疲力竭地边付出边抱怨,甚至在催、骂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羞辱时,孩子听到、看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不甘愿,也听到、看到、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的羞耻。 那么,她在舍弃自己的生命时,想着:“这样你就不用再为她“气得生病、气得要死”,不用再为她花钱,不用再为她操心…… 这何尝不是想替你了结一场恩怨,何尝不是她想你可以解脱?虽然,这不会了结,你也不会解脱。 但是,在不成熟的心智中,有的孩子真真实实地想过,并且相信:她活着就是个错误,她死了对你会比较好。 你说她傻也好、错也罢,但我们能不能感受一下,感受到在自杀的错里,那个痴傻、谬误、但天真得让人心疼的、微弱的愿望:希望你能过得好一点点。 她知道她这样只会让你生气给你“折寿”,她也不愿这样,她也很难过自己没办法成为你喜欢的样子,她是真的希望你能终于过得好一点点…… 如果我们给孩子生命,不是因为欢迎她、喜欢她,才邀请来到这个家。那么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时是因为她知道了我们后悔生下她、讨厌她。 “既然双方努力了还是无法改变,也都无可奈何,那么,如果我离开,是不是可以让你好起来?”…… 不论自杀意图背后是什么原因,当发现孩子有自杀意图,父母也许会说:“你怎么这么狠心!你死了让我们当爸妈的怎么办!”。 我理解父母这样哀嚎背后的痛心疾首,但是这里想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从孩子的角度,这会板上钉钉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你看,我活着是孽,死了是罪,怎么都不对。 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正是这个“你眼里的我除了不好还是不好”,让多少人生无可恋!不论是“我的死让你好过一点” 还是 “我的死让你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孩子都希望你能不再怪她、嫌她、厌恶她。 我们做父母的可不可以,哪怕以前看孩子千般不是万般不该,但在孩子表达自杀意图的这一刻,能看到除了继续责怪孩子的其他内容呢?

03.

重新认识孩子和自己
我们希望孩子能停止“胡思乱想”,好好面向未来,而面向未来的重点并不是孩子会不会轻生,而是孩子活得好不好。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得理解孩子,不停歇地理解孩子,即使透过自杀意图这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也要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那是孩子的现实。理解孩子对父母的指责,因为指责说明孩子对我们能做出改变还抱有希望。 理解孩子的需求,因为如果需求被“看到”和重视,能带给人的温暖,能激发活下去的勇气与兴趣。 唯有当我们理解了自杀意图的背后实际是在表达什么,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到恰如其分的帮助。 1)重新认识孩子 不论孩子有没有抑郁症,父母得真正明白和接受一件事,那就是,虽然我觉得我了解我的孩子,但其实我不一定了解我的孩子,哪怕是朝夕相处。 而对于有抑郁症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有抑郁症的孩子,尤其是想自杀的孩子,往往把内心隐藏得很深。 她可能会告诉关系最好的朋友或者相隔十万八千里的网友,而家人则可能被蒙在鼓里、后知后觉。 看起来一切正常,没听他主动提什么,问起来也都是“还好,就那样”,天天在一起却并不了解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发现孩子有自杀意图,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孩子在长大、在变化。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了解、理解没有跟上步伐,我们头脑中的孩子就只是停留在过去,而偏离了他现在真实的样子。 所以我们必须睁大眼睛,用心体会,重新认识孩子,也重新认识自己。 2)感恩 “我的孩子有自杀意图”这个发现,令我们警觉: 现在能拥有彼此——尽管彼此都不完美——已然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日常生活的平淡平安——尽管有各种烦恼——是多么令人感恩。 也出于感恩,我们可以更加有心地安排平日的生活和丰富节假日的活动。 3积极改变 在孩子没有走上要“通过死来让父母好过一点或反思己过”的道路之前,我们可以做也需要做的是: 有时,别把孩子看得“到处是问题”。有时,能发觉“我看孩子到处是问题”。 有时,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如果有人看我都是问题,我是会爱他还是恨他? 有时,能想起生命中有过谁,也曾看我都是问题。有时,能突然倒吸一口凉气:我是谁?什么让我有资格看一个人到处是问题? 有时,能把压在身上的那么多的气愤、孤独、无助、烦恼,化作柔软的、湿润的、亦暖亦凉的——眼泪。 让自己,在眼泪里,柔软下来,温润一些,去体会自己与亲人的冷暖。借着体会到的彼此的不易,自愿地自然地不再把彼此伤害的洞扯得更大。 生活已经够劳心劳力了,如果我们眼里只有问题,并且对问题大肆发火,岂能不迅速耗竭? 所以,做家长的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在辛劳中还乐意过眼前的生活,还中意眼前的人。 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有问题”,我们要学着多看“没问题”的地方,即使“有问题”里面也存在“没问题”,少一点“解决问题”的野心,先追求“不扩大问题”,否则问题也许真的会以悲剧告终。 “我的孩子有自杀意图”这个发现,虽然痛,但可以成为一个加速器,加速我们的反思和改变。 我们可以提高对自己的心态、情绪、行为、冲动的觉察,并且争取尽快处理和转化。这可能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总体而言,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自杀意图时,一方面要觉察、接纳、处理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要给到孩子充分的温暖、理解和帮助。这如同两只脚走路,缺少哪个都不利于局面的稳定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