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情绪:逃避不可耻,但常常没有用(下)

1分钟,带你get一个心理学知识

上期我们讲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困难情绪的困扰。(更多请看困难情绪:逃避不可耻,但常常没有用(上)

但是,面对这些不受欢迎的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虑、愤怒等,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盲目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应对策略只会让我们更加痛苦。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应对困难情绪呢?

01    

我们天生擅长逃避?

面对困难情绪,我们常常会走极端,最常见的应对策略便是逃避

逃避在短期内可能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来看百害无一利。它可能会导致我们无法专心工作或学习,使我们内心感到压抑,开始否认自我,严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会自残。

另外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便是放纵自己沉浸于这些情绪,完全被情绪淹没,这一过程通常伴有沉思、忧虑、强迫行为。

02    

采取科学的应对方法

困难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去接纳困难情绪,而不是压抑它。

如果只是压抑困难情绪,那么这一情绪将永远不会消失,同时压抑者本身也会因过于关注压抑这一情绪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其它的可能性。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曾开展一项研究。他们招募了一批国际学生,对他们所遭遇的困难情绪以及相应的情绪调节策略等话题展开访谈。

在问及困难情绪性质时,学生都提到了压力、焦虑、愤怒、对未来的恐惧、孤独、拒绝等。

访谈结果发现,一些学生很难直面困难情绪,并实际地、有效地处理它们,他们倾向于与朋友和家人交谈,并使用一些无效或错误的策略,其中包括回避、抑制或否认负面情绪。这表明学生不知道如何接受、处理困难的情绪

研究人员随即让学生参与正念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

所有学生都表示他们对困难情绪的认识有所提高。他们学会了如何恰当接受、承认和观察困难情绪,不再畏惧这些情绪,在处理困难情绪时更加自信。还有一半学生愿意进一步学习困难情绪的处理技巧。

其实,即便没有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我们也可以自发学习一些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困难情绪,达到类似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与困难情绪“化敌为友”的6步方法

03    

正确应对困难情绪

一、正视情绪

一旦发现你在受情绪困扰,去感受它在你身体的哪个地方,是感到胃疼,还是喉咙发紧,抑或是心脏狂跳。你需要意识到这些困难情绪,它可能是愤怒、焦虑、悲伤、内疚或是任何你正在经历的情绪。将这些情绪压抑在心里,只会导致后期情绪的爆发,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识别情绪

当你正视了你的情绪,你需要明确意识到这是什么情绪,是悲伤,还是愤怒?例如,你能感受到你在生气,但与其说“我生气了”,不如说“这是愤怒”。通过这种方式,你承认了它的存在,同时也赋予了自己远离它的能力。

三、接纳情绪

当你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不要否认它,承认并接受这种情绪的存在。通过有意识地接受,你可以以同情、理解来拥抱这些困难的情绪,拥抱自我。想象一下你会如何安慰你的朋友,将这些充满善意、同情的安慰话语说给自己听,通过这种方式,你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并获得安慰。

四、认识情绪的无常

面对困难情绪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情绪出现一会儿后便会消失,它并不会一直困扰你。因此,在处理困难情绪时,要耐心观察你的情绪,给它们变化的空间,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会自行消失。为了深入理解情绪变化这一过程,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是种怎样的感觉?”、“它是从哪来的?”、“我现在需要什么?”,这些问题能使你变得更具有同理心。

五、寻找原因

当你从情绪中平静下来后,记得寻找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反问一下自己,“是什么让我有这种感受?”、“是什么让我感到不快?”。探究你的困难情绪的根源,可以帮助你获得同理心,并洞察你正在经历的事情。

六、不再压抑情绪

处理困难情绪的关键在于让这些情绪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制控制它们。你需要接受这些情绪的后果,并且听取他人的想法,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情绪。

Reference

1. Altinyelken, H. K. (2018). Promoting the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rough mindfulness: A focus on regulating difficult emotions. Contemporary Buddhism, 19(2), 185-202.

2. Parker, T. (2016, October 6). 6 Steps to Mindfully Deal with Difficult Emotions. Corner Stone Family Services.

3. Schaffner, A.K. (2022, June 6). Why allowing difficult emotions is good for us? Psychology Today.


责任编辑 ZZ 丨选题 杜睿 丨校对 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