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发现很难让孩子对失败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一旦输了一局游戏,孩子就又哭又闹,非要自己赢了才肯善罢甘休。 这种对输赢得失过分着重的态度,让不少家长都担心孩子会进入偏执的陷阱。今天就给大家说一桩发生在我自己家中的亲子互动小事,希望可以给到有此困惑的家长一些灵感。
孩子五岁那年,有一天晚饭上,先生突然对我说:“你可以和他谈一谈受不了输这件事吗?”
01
他讲述了那天他和孩子玩游戏过程中孩子非赢不可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孩子有很强的胜负心,已经有一阵子了,我也不确定该如何引导他。
但在先生发来求助加抱怨的信号时,我急中生智地说:
“开开,每当你赢了或者做成了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兴奋地鼓掌叫好,所以你很早开始就知道了赢是一件好事,你也喜欢赢,是不是?” 点头。 “那输呢?” 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 “因为是不赢。” “哦,赢是好事,不赢就不是好事,是吗?” “嗯。” “哦,那蔬菜是不是好东西?” “是的。” “水果是不是蔬菜?” 摇头。 “蔬菜是好东西,水果不是蔬菜,那水果是坏东西吗?” “不是!” “对啊,虽然蔬菜是好东西而水果不是蔬菜,但水果仍然是好东西,只不过是不同的东西,都有营养,只不过有不同的营养。同样的,虽然输不是赢,但是输也是好东西。”
02
孩子的眼睛一亮,瞪得大大的,好像一种新的逻辑被说通了。 我乘胜追击: “那你知道输为什么是好东西吗?” 摇头。 “输特别能帮我们学习和提高。” “为什么呢?”
“你看啊,当你赢的时候,你可以开心地跳起来,可以说‘我做得很好,继续加油’,也可以说‘我好幸运’。但当你输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我可以学到什么?我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所以,输和赢都有意义,都是好事。”
03
这时,先生补充了一个诉求:“其实不只是输,而是在玩的过程中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他都容易受不了。就说孩子玩游戏掷骰子的时候吧,掷到小的数了,被迫倒退很多步,他就不乐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第三次后,他就哭了。” 先生最后还强调:“他必须每一次都很顺利地赢。” 我看着孩子,继续拿吃的打比方: “我们吃东西喜欢很多味道,比如甜的咸的酸的……” 孩子打断我:“像苹果就是甜的。” 我说:“对,但是苹果的甜里带着酸。如果苹果纯粹只有甜味,那反而很无聊很单调,反而不这么好吃了。” 这时孩子正在吃菠萝。他说:“菠萝也是酸的。” 我说:“对,但是菠萝的酸又和苹果的酸不一样。光是酸,就有不同的酸。所以味道是非常丰富的。你每一次都很顺利地赢,就只是甜。但是如果过程中,有了不顺利、悬念、挫折或失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其实你看,它们只是不同的味道而已,没有一定哪个好哪个不好,而且更多的时候,正是有不同的味道混杂在一起的,才能更好吃。” 他好像听懂了。至少,他一口吞下了手里的菠萝,很满足地大叫:“我吃好了!” 我不知道临场即兴的这番话,他听进去了多少,但是以后再看到孩子受制于胜负心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回到今天用的比喻上来稍稍提醒一下。
04
后来有一次,孩子和我们下棋。 在开始之前,我先提醒他: “我们下棋有输有赢,你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你愿意吗?” “愿意。” “如果你输了你会难过吗?” “会的。”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难过吗?” “因为我没有赢,没有做好。” “没有赢不等于没有做好,而且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做好,而是有没有学到。你可以问自己‘我从刚才可以学到什么吗?’” 我请他跟着我说了一遍。 我们下着下着棋,孩子的炮被吃了,急着要哭,我搂过他,说: “自己要输了或者已经输了的时候,感觉不好是很正常的。如果是我,我也会遗憾、懊恼。当我感觉太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深呼吸,提醒自己一件很酷很酷的事,那就是,什么比输赢更重要啊?比输赢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学到什么,让下次有机会做得更好。输赢是一时的,学到东西则是可以跟着你很久很久,甚至是永远的。”
之后孩子还是很在意输赢,有时能比较好地面对输,但有时还是会沮丧生闷气或闹脾气。其实,在意输赢本来就是一把有用的双刃剑,不能完全没有,有了又容易自伤和误伤。一路上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渐行渐引导吧。
编辑 ZZ |校对 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