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书《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不少家长向杨意老师提出了有关孩子抑郁、教育的困惑,杨意老师在此文中一一解答。
1.杨老师可否简单科普一下心理学专业,未来的职业路线?心理学有哪些分类?它的理论和实践怎么分界与关联?
2.最近听到有一种抑郁叫做“阳光抑郁症”,这种如何预防和识别呢?
3、关于孩子的体育课外班,总是坚持时间不长就不想学了(比如篮球,武术)虽然不是出于他主动提出来要求学的课程,但去体验的时候觉得还挺喜欢,过段时间也就失去兴趣干脆放弃不学了。但考虑到孩子太胖,还想让他坚持去运动,不知道是该尊重他们不学的选择还是坚持上课,孩子养成习惯就好了?
4、现在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和手机,然后才去写作业。虽然玩手机的时间之前是有规定的,但每次都会超时。家长担心这样会养成回家没有完成作业情况下就看电子产品的习惯,还有就是玩手机时间占据了阅读的时间。所以有些焦虑。不知道怎么引导和安排会比较合理?
5. 和父母一沟通就容易起争执而且也总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引导?孩子一直很宅,也特别能坐得住,练习钢琴一直从小坚持到现在。可是就完全没有任何锻炼和体育运动,这该如何引导和安排呢?小学的时候还可以领着学习击剑和羽毛球,可现在是真心说啥也不管用。
6. 杨老师认为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心理学,欧美哪些学校心理学比较推荐?
7. 请问如何缓解学生,特别是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焦虑?
8. 孩子啃手指的习惯需要必须改正吗?家长有哪些可以操作的办法帮助孩子去掉这个毛病?
9. 孩子手机不离手,厌学,每天反锁门不出屋,不跟家长交流,但内心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就是行动上极度拖延,这种情况家长怎么提供帮助?
1. 杨老师可否简单科普一下心理学专业,未来的职业路线?心理学有哪些分类?它的理论和实践怎么分界与关联?
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要看孩子的兴趣。读了博士之后在高校里面做研究,研究内容可以是基础心理学,也可以是应用心理学,你的工作方式和主要内容是做研究和教学。另外一块是以实践为主,包括做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师、治疗师,也可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他们招的很多是心理学背景的。在一些球队,也会聘请运动心理学家来帮助球员调试心理,这些都是进入了产业领域,是在做实务。
心理学如果要从一个最基本的角度来分大类的话,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心理学,一个是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又在内部分成一些区块,比如说生物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这些都是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心理学,是在基础心理学之上,把基础科学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商业场景当中,基于它所运用的场景,又可以区分出一些板块,比如运用到临床的治疗有临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有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法律有犯罪心理学,运用到运动体育方面有运动心理学,运用到工业产业有产业心理学。
关于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分界和关联的?他们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在开始的时候可能都要有所学习。比如大学里面,本科学到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基础心理学研究。到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你可能会区分选择精专心理学方面的某个领域了,可以从一个基础再往下细分,在细分过程当中,可能你还留在基础,但也可能是转到了应用。在毕业之后你可以选择以研究为主的,还是以产业应用为主,但不管怎么样,之前是有基础心理学的基础做奠基。
2. 最近听到有一种抑郁叫做“阳光抑郁症”,如何预防和识别呢?
“阳光抑郁症”我在自己的实践当中,也是看到蛮多的。顾名思义,当事者虽然内在是有抑郁症的,但他把抑郁、悲哀、委屈、愤怒、迷茫,苦闷等等这些情绪掩藏起来了,表面上看起来是阳光的,很轻松,无所谓,甚至积极向上的。以至于当人们后来发现他其实有自伤,或者是自杀的念头,或者是暗中流泪,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样的阳光抑郁症我们要特别的警惕,如何识别和预防非常重要。
我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位高中生,我和他见面的第一次,大概在头几分钟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非常爱笑,但是我感觉他的笑其实在隐藏他的一种紧张,毕竟我那时候对他而言是陌生人,我可能会问他一些问题,他有点无所适从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会咯咯的笑。谈有压力的事的时候,别人可能会是一种抱怨的诉苦的方式在说,他却给你竖大拇指,没事儿都挺好,那么一下子就会让我发觉这里面有一种反差。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去预防和识别阳光抑郁症?我觉得特别重要一点,我们尽量的让自己是一个敏锐,敏感的,但又温和的聆听者和观察者,我们不预判这孩子是什么样,我们只是去看它的真相,带着这样一种比较温和的,有一定敏锐度的一种心态去观察的时候,才比较有可能看得到,“是不是哪里有反差,哪里好像有点刻意”。
刚才讲了阳光抑郁症。阳光和抑郁就是种反差,而且它是刻意的在掩盖抑郁,刻意的把阳光放在表面,所以反差与刻意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如果我们留意这两个点,那我们就有可能能够去识别和预防它。所谓预防就是有点苗头时候,引导孩子说出来,但是引导过程不是去审问他,让他感到有压力——因为你戳穿他了,那他就可能会隐藏的更深——要让他觉得跟你讲是很安全的,跟你讲你不会太生气或者太惊慌失措,这样的情况之下,他有可能就不那么的刻意,把这种反差给中和了,能够比较自然的、真实的呈现他本来内心的状态。
一般来讲,患有阳光抑郁症,要刻意地去隐藏、掩盖反差的孩子,有可能想的比较多一点,他会担心父母为他担心,担心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说爸妈压力本来就很大,各种不容易,可能婚姻状况也不是很好,或者是职场压力等等,家长要是知道的话,可能会怎么怎么样,或者是怪我,说我是没事找事,这点事情都处理不了等等,总之他是害怕要么给父母带来压力,要么是被父母责怪,他一定是有原因才去隐藏。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刻意的去隐藏,没有反差,里外一致,那么我们得让孩子感觉到是可以这样子的,这样子是安全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我们承受的了,我们也不会责怪孩子,这样才有可能让孩远离阳光抑郁症。但是,我们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就是孩子可能是表里如一的抑郁了,那要怎么样预防避免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就是上次我提到我那本书,书中提到的预防和治疗。
3. 关于孩子的体育课外班,总是坚持时间不长就不想学了(比如篮球,武术)
虽然不是出于他主动提出来要求学的课程,但他去体验的时候觉得还挺喜欢,过段时间也就失去兴趣干脆放弃不学了。但考虑到孩子太胖,还想让他坚持去运动,不知道是该尊重他们不学的选择还是坚持上课,孩子养成习惯就好了?
这个问题其实里面有好多个点。如果说孩子的课业各方面的安排比较充实,压力也比较大,那么我们要怎么样选择分配孩子时间,一定要考虑周全再去实施,尽量避免报了很多,战线拉的过长,孩子、家长可能有点疲惫,吃不消,表现也不见得特别好,那么他可能不是积累胜任经验,而是会积累挫败的经验,他也有可能会要放弃,家长感受也不好,孩子感受也不好。所以最开始时候我们可能要好好地想想,我们的课外时间大概有多少,时间要怎么分配,要有多少时间是来补觉的,多少时间要补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分给体育或者是音乐,做一个大概的大区块的分割之后,再来看体育这个环节。
首先我非常赞成孩子要有运动方面的课外活动,对他身心健康都非常好,不仅是体格、体能,还有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我相信在体育范畴内,会有他更感兴趣和不那么感兴趣的,如果孩子主动提出来的项目,成功率、坚持的可能性,做的好的可能性都会高一些,所以理想情况是想学什么,来自孩子自己的意愿。
如果说孩子也没啥兴趣,但是带他去,他也不抵触,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让他多去尝试一些,不是说一定试了咱就必须得坚持几年,而是看看有些什么喜欢的不喜欢的。特别重要一点是跟孩子去讨论,比如,你去试了下篮球还可以,怎么打了一个学期就不想打,或者中途就不想打了?武术开始试了也还可以,怎么后来过了十堂课就不想去了?不以一种责怪他的方式,就是跟他聊天了解情况,因为孩子的情况可能是我们想不到的,比如他可能是不喜欢某个老师,可能是某一个同学很烦人,也可能是时间安排上面,他正好是在特别累的时候,或者是他自己觉得有点饿,需要在开始之前垫个东西,他会精力充分一点,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跟他了解具体是什么让他有点不太想去了,一定会有原因的。还是那句话,如果孩子对我们讲话能够实话实说,不用担心后果,那么我们更容易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根据真实的情况再来想对策,一旦我们得不到信息,比如孩子就不说,我不知道原因怎么办?没有信息,你没办法做出一个判断和决定,只要孩子愿意给我们信息就是希望,但我们孩子什么都不说,我们可以去问,有没有可能这个原因,会不会那个原因,当然以一种他不烦的方式,我们要小心问的时候的语气,如果透露出来就是嫌他怎么这么事多,为什么不去了,是因为这个不好吗……孩子肯定就不想沟通了,因为感觉是被审讯。
但如果孩子就是真的不知道,这时候家长可以问,你上次开始时候还觉得好像比较好,那个时候为什么觉得你还愿意考虑他,是因为还不太了解?还是觉得他可能会教些什么很酷的东西,后来发觉他没教?还是就是一种好奇?让孩子知道你就是脑子空白的,想让他来帮你填写答案的,他更有可能说出来。有时候孩子不仅是不肯告诉我们,他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取决于他的年龄,可能表达不出来,就是一种感觉,不想去了,至于为什么他自己没想过这个问题,组织不了语言。所以我们在问的过程当中,可以帮助他慢慢的把语言组织出来,对他来讲,他也会明白原因了,对我们来讲,我会说原来这个原因,这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起看到这个原因,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连接的方式。
关于孩子因为胖,想坚持让他去运动。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太胖指的是其实也没有那么胖,只是觉得稍微有点胖,还是真的挺胖了,我不知道这个界限大概在哪里。但是一般来讲,如果说真的是比较胖,那可能饮食上面还是需要下工夫的,不能够光靠运动。饮食上面,比如说零食,是不是要吃少一点,或者说减少次数,在正餐之外的一些饮食习惯这块,如果能够调整一下,对孩子体型的改善,也许比运动来的还更快、更直接一些。
如果就是运动本身的话,那么有些什么因素可能会帮助孩子?刚才说到的一点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如果不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我们带他去试课,过程当中也可以去看看他在那里有没有交到朋友,如果他在那里有孩子一起打的,一起踢的,有可能让他更愿意去,但如果他在那觉得没有朋友,但是别人有,扎堆在一起玩的,他本来就有可能会不太想去,这时候也可以考虑要不要拉上朋友,推荐他们一起去,这样子给孩子增加一个朋友,这是一个途径。
这个问题里面还有一个点,我觉得这位家长,关心的就是透过运动,让孩子不要随便地放弃。固然不轻易地放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一定是要在每件事情上要求孩子不放弃。培养不放弃,这是一个在任何的时候,任何的事情上面都可以有意识去做的事情。让孩子去识别自己,是不是因为困难所以就为难了,就自暴自弃了,要不要我们再坚持一下。成功的诀窍就是练习,练习就会提高,就会好一点。如果他在其他方面可以有这个意识,也不轻易放弃的话,对于体育可能是某一个运动项目的特殊之处,他不想做了,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做了,我们刚才讲到首先问问他,了解情况,然后帮他解决问题,如果他说是因为时间不好,太累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时间,同样还是打篮球,或者还是学武术,换一个时间,或者说我们开始之前加个餐。但如果说的是我不行,老是垫底的,太没有信心了,我想去学一个,我感觉能够学得好一点的,这个很有道理。那你可以问问他,有没有对什么感兴趣,也可以再去尝试其他的,但是你跟孩子讲好,很多东西,也许你现在学都会觉得你没有那么好,为什么?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同班的小朋友可能已经学了一年两年了,或者更长时间,基础不一样,重点是你说你觉得你有提高,以及你还比较有兴趣,你自己没事儿时候就喜欢自己在那拿球转一转,如果有这样子的话,那你就不用管自己目前在这个队里面跟别人相比水平怎么样,自己觉得有兴趣,就花一些时间在这上面,纯粹是让自己开心、消遣的兴趣爱好。总之,这里面有很多点的问题,我们拆分来细致的跟孩子来聊的。
4. 现在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和手机,然后才去写作业。虽然玩手机的时间之前是有规定的,但每次都会超时。家长担心这样会养成回家没有完成作业情况下就看电子产品的习惯,还有就是玩手机时间占据了阅读的时间。所以有些焦虑。不知道怎么引导和安排会比较合理?
这个问题分了很多点,一个个来慢慢说。一个就是看孩子目前的学业的状况,他是不是作业都能够完成,我说的是不熬夜,在健康的作息下大概几点要睡觉,他在正常睡眠时间前能够把作业做完,准时睡觉,作业质量是不错的,阅读也没落下,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看电视看手机超时才开始做作业,做作业又超时做不完,阅读有时候都顾不上了,影响了学习成绩,我们把这种情况先区分一下。
我看这个题目,可能第一种情况是不是可能性大一点,提问的这位家长,似乎更希望防微杜渐,这事情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受影响,只是觉得这个习惯不太好,孩子可以养成更好的习惯,可以在更多的时间阅读,我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可以和孩子讲,不同的人面对任务和时间安排的风格习惯不一样,包括我们家长可能自己也有亲身体验,自己也好,身边人也好,有一类人就是我事情先做完之后我才踏实放心,要不我心老惦记着难受,另外一类是大概这事需要多长时间,截止日期之前我倒推时间,我才开始做。之前我就玩儿,我要先玩到了时间了再做,直接就交。我们可以跟孩子介绍,有这两类的存在。
我们尽可能不用说教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应该怎么样做?取决于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好,我照做。但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的孩子,可能不见得能够很顺从的先做完作业再玩。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跟孩子讲,这两种做法,让他去尝试一下,两者做一下对比,但是父母得是比较中立的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姿态。
这两种方法,有很多人在用,这两个阵营,也都有很多成功人士。那怎么知道哪个适合自己?两个都试试,这里需要家长内心真的能够愿意接受中立,内心愿意接受孩子,万一试下来就是喜欢先玩再学,那我们是不是能够忍住我们的倾向,让孩子去做他顺手的事?
如果说我们能够克制住自己,做到中立,让孩子去尝试?
第一类,他现在这种做法,看看他打游戏,看手机,看电视是有什么心情?他可能会说,放学路上就在想了,终于可以看电视看手机了,这一天忙的,这是个奔头,这会儿不让我玩,我就特别失望。还是觉得回家的时候你就开始高兴,看到手机的时候也特别爽、放松,不想离开这么舒服的地方,但是看的时间到了,再过一会儿,又到了,又过了,开始焦虑了,终于天人交战,开始学习,学习完之后,好累,困了,睡觉了,这是一个过程,也可以看看利和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另外一种做法,比如回家路上就想,我先把作业做了,做完之后我就玩。但是又想我现在就想玩儿不想写作业,又开始交战,我就试试,试试写作业,假设能够写完之后,甚是现在一点都不用内疚,那是随便玩儿,到十点再去睡觉,这个过程当中,他又是觉得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利什么弊,去体会一下,自己做个比较,看这两个做法当中,各自有什么困难,各自有什么甜头,可以跟孩子一起来分析,也可以看看有没有办法把这两个方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一个觉更适合他的新方法。总之和孩子一起来做分析讨论和设计,不是由父母来做决定,做安排,说服孩子照着执行,那样子的话容易有冲突。
5. 和父母一沟通就容易起争执而且也总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引导?孩子一直很宅,也特别能坐得住,练习钢琴一直从小坚持到现在。可是就完全没有任何锻炼和体育运动,这该如何引导和安排呢?小学的时候还可以领着学习击剑和羽毛球,可现在是真心说啥也不管用。
这里面其实好几个问题。
关于说一沟通,就容易起争执,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很冤枉,我这么爱你,我心里想都是怎么样为你好,很多你的要求我都满足了,怎么就被扣了个大帽子,而且沟通起来就有矛盾。
当孩子认定了我们不理解他的话,他一定有原因的,他是坚信不疑的,没有撒谎,他真这么觉得,但是我们不同意,我们说没有,这就是分歧,然后会争执,会有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只能接受一个现实,就是在孩子看来,我们真的不理解他。其实我们对于这种感觉是不陌生的,夫妻之间也会有争吵,都觉得你其实没明白我,我们不能够互相理解,这样的境遇我们其实不陌生,我们父母之间,父母孩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会有。所以,将心比心,相信孩子没有错怪我们,在他看来,我们没有理解他,一定有什么点是我们没有理解到位的,这里我只能强调,理解一个人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位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文字,是大致的意思,但是我们不见得听得到他背后真正的诉求,真正的情绪,真正的恐惧,真正的担心,真正的想要是什么,所以聆听,切入孩子的那个频道特别重要,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尝试的话,慢慢的能够做到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理解他的,在此之前,大概率我们彼此是不太理解对方的,这个是常态,不能怪谁。
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现在已经是研究生了,他有时候会跟妈妈讲以前的一些事情,他其实不是想跟妈妈算账,只是表达某件事或某个时间曾经给他带来的伤害。但是中国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行为,这时会觉得你怎么这么记仇,怎么老是跟我秋后算账?孩子的感受是我真的不是要跟你算账,我就想跟你来探讨这件事情,只想告诉你我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就没法谈下去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契机,需要妈妈这边能够放下对、错、面子、情绪和她的需要,踏踏实实、稳稳当当的听孩子讲,孩子无论怎么说我都兜的住,我对你的爱是很踏实的、可以承纳住的,你在我面前怎么样控诉都可以被接纳。如果做不到,大多数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发生不理解对方的事情了。
孩子和父母起争执,说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什么原因,我们不要先找孩子什么原因,如何引导孩子,我会邀请父母来做这件很难,但是又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我们想我们真的是没理解他,这是一个常态,除非我能做到愿意放掉很多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听他的,他说什么我都能够愿意接住,如果有这样一种心态准备好了再来跟他谈,让他都倾诉出来,就好像他说的不是我一样,我不要着急上火,不要觉得受伤,只是聆听,真的去理解他,也许我们就能够走进去,感受到他。这并不是什么有着具体细节的技巧问题,它是一个心态,是一个心法。
下面说孩子一直很宅,也特别能坐得住,练习钢琴一直从小坚持到现在。可是就完全没有任何锻炼和体育运动,这该如何引导和安排呢?
如果前提是这个孩子跟我们一沟通就容易起争执,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情况下,这时候如果我们跟孩子讲,你不能没有体育锻炼,应该怎么怎么样,要不你学学这个……,看别人都在,跟他一起去……。所说的全都是好意,换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可能很好,但是在这个孩子身上,可能就会觉得,又来了,又看我不顺眼了,成天就要求这要求那,我又招他惹他了,身边谁表现一好,我就遭殃,拿我跟他比,我还不够好……他就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你,矛盾就出现了。所以先把关系像净化空气那样洗涤一下,后面很多东西才能够让孩子更愿意听我们的引导或者建议,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例子来强调了,关系好了很多东西都好说,关系如果有点敌对的话,反而成了他愤怒仇视的对象了,就特别亏。
6. 杨老师认为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心理学,欧美哪些学校心理学比较推荐?
第一个问题,心理学范围非常广,所以你要看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比如说你要想做认知心理学,生物生理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基本上对生物感兴趣的孩子,喜欢做研究的孩子很合适,如果你想要做临床心理学,像我这样子工作的,那他可能需要很善于聆听,对人好奇不害怕,能在内心承载得了他人的一种苦难,人类共同的苦难,并且在苦难当中看得到力量和希望。
欧美哪些学校心理学比较推荐?基本上好的学校的心理学都不错,但是具体又要看每个学校的强项,在欧美,心理学已经是一个挺成熟的专业了,如果说你要问我一个新兴的学科,可能比较少,我可以会有比较具体推荐,但是心理学其实是蛮成熟的了,包括之前说的基础心理学。
7. 请问如何缓解学生,特别是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焦虑?
这个是不容易的。
我的很多来访者都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但是非常的焦虑,而且焦虑的会有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三言两语很难讲。焦虑它本身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它是一把双刃剑,太强就失衡成了障碍,看能不能把它给调弱一点,不是说让它完全没有,是弱一点。
在我书中有涉及这方面的情况,还是蛮普遍的。我就举一个点,这里面可以谈的很多,家长其实可以多分享自己有什么事情尝试,没做好接着尝试,重在过程的心得,但是特别注意是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在分享这个故事,而不是想着拿着故事去教育孩子,这个感觉不太一样的,跟他讲这个故事是在分享心态,我说的心态是不要在意结果重在过程,你练习就会好的,你压力不要太大,你已经很好了,这感觉是不太一样的。后面是你就是来讲道理的。孩子可能听的会越听越不耐烦,但是你跟他讲你的亲身经历,他可能会觉得这还蛮有意思的,他说不定就会借鉴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
8. 孩子啃手指的习惯需要必须改正吗?家长有哪些可以操作的办法帮助孩子去掉这个毛病?
改变习惯是需要时间精力努力的,是不容易的,啃手指肯定已经很长时间了,要改掉,这是要爬一座山的,一定有个过程,会有起有伏,会有挫败,肯定会影响心情。我首先要问的是孩子现在有精力去改变这个行为吗?如果他现在学业已经很忙了,事情很多,因为他焦虑的时候就会啃手指,这时候你还在想,你别啃手指了,那样不好,他就更加焦虑,心情更不好,他更加啃。
如果孩子他现在有意愿,他想要改,同时他也有时间的话,那么可以去看看心理咨询师,专业的来处理,因为这是个习惯不容易改变,它和焦虑是有关系的。如果说他现在的课业压力很大,事情很多,也许可以先缓一缓,就像刚刚讲的啃手指,它是缓解压力的途径之一,虽然不是个很好途径,但已经是个习惯途径了,已经下意识了,都不费脑子的,如果他现在压力很大,他毕竟压力需要一个出路,你把这个出路给堵了,又没有其他的好的出路,那就给他增加了一个压力,等到孩子以后压力可能没那么大了,假设他上了大学,或者以后有更多的自己的时间了再说。
还有就是自己对啃手指,他有更强烈的要停下来的动机,为什么他有更强烈的动机?比如说他社交上面,不想让别人看到,不想让别人知道,太丢脸了,或者是他身体上就真的是太疼了,总之他有更强的意愿,那个时候等到有时机了,也有动机了,我们可以再处理,要分清楚轻重缓急。
我们作为父母,可能就是希望孩子都好,看到孩子有这些问题就会心疼,但是问题是要改的东西是挺多,我们就只能看现在有没有时间精力,能不能经得起努力要承受的一些过程和代价。
9. 孩子手机不离手,厌学,每天反锁门不出屋,不跟家长交流,但内心对自己还是有要求的,就是行动上极度拖延,这种情况家长怎么提供帮助?
感觉到孩子他心里其实也挺挣扎的,挺矛盾的,父母看着也心疼,也干着急。说又怕起冲突,不说心里也挺压抑,双方都感觉到挺压抑的,不容易。这个问题没有办法简短的讲清楚,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可以找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的,被接纳的咨询师,让孩子能够放下戒备的,把他的内心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好好的厘清一下。
家长目前能做的首先是不要去扩大矛盾,不要增加冲突。当我们想帮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先问问自己,等会儿,我现在很好意想帮他,但是在他那里会不会我说完这话之后,被他理解成我管他,我看不惯他,如果会的话,效果恐怕好不起来,反而就事与愿违。这时候就要克制住,因为我们认为出发点是帮,但如果效果是又会起争执的话,那我们一定要克制住,换种方式或者不说。总之,如果说已经到了手机不离手、厌学、反锁不出,不跟家长交流的话,家长这个时候能做的是有限的。
不扩大矛盾,不把事情恶化,最好是能够找心理咨询师,而且要做的不只是说把孩子送去看心理咨询师,家长其实也要接触心理咨询,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跟家庭系统是有关系的。我在书里面有讲,不要把孩子当作问题本身,而是现在这个局面当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把局面看清楚和改善好。
谢谢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特别好,也很开心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做这个交流,我今天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祝福大家都顺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美教投”
主讲 杨意丨编辑 江南 Sa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