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节选自杨意老师3月29日题为“我的孩子抑郁了吗?我该怎么做?”的讲座,介绍杨老师的新书《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

我的新书《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中,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是先科普再谈方法最后谈心法的,今天的分享也会按照书中这样的思路展开。

科普    

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

书中的科普是针对“我的孩子抑郁了吗”来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症。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的区别,抑郁症的种类、症状、诊断标准。除此之外,要判断“孩子抑郁了吗”,必须了解抑郁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才能防止明明有抑郁症却被忽略被耽误。

这里以青春期为主。青春期,12-19岁,抑郁症的特点:

第一,在青少年抑郁中最常见的模式,是非典型性抑郁。虽然抑郁,但有时会反弹,看起来很正常,自我感觉也还好,因此容易被孩子和父母忽略,耽误了诊断和治疗。

第二,女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到三倍。我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女孩更多》。

第三,在情绪上经常表现为暴躁、易怒,而非悲伤。当父母看到孩子低落、伤感时,比较容易警觉孩子是否抑郁,但是看到孩子动不动心烦发火、暴跳如雷、霸道不讲理时,容易认为孩子是性格不好、不讲礼貌、不尊重人,而不会联想到抑郁症。但临床和研究清晰地指出,易怒是青春期抑郁症的重要指标。哪怕没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只要易怒,丧失兴趣与快感,并伴有其他抑郁症状,那么也符合抑郁症诊断,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方法    

如果孩子抑郁了,我能做什么?

我们简单针对“如果孩子抑郁了,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来谈一谈方法。

第一,要觉察自己的反应。

第二,要让自己了解抑郁症。

第三,要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抑郁症到目前为止是一场怎样的体验。

第四,要区分什么是对孩子有帮助的事什么是对孩子没帮助的事,不做或少做没帮助的事,多做有帮助的事。

下面我们分别展开来谈一谈。

1

要觉察自己的反应

当我的孩子告诉我他抑郁了,我是什么反应?

是心一紧、担心他吗?还有别的反应吗?有没有下面的这些声音呢?比如,“你不是抑郁,你就是懒”“你没有抑郁,不要胡思乱想想出毛病了” 或者“我们家条件不错,你也一直很优秀,没理由抑郁啊”,或者“你要早睡觉,多运动,就会好起来”?

此外,有没有怕抑郁治不好;怕抑郁好得慢耽误升学;怕孩子太认同“抑郁”这个标签一蹶不振;或者怕孩子以“我抑郁了”为借口偷懒放纵?

如果有一天医生告诉我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又是什么反应?

比较一下,听孩子说和听医生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有没有不同。如果医生说的比孩子说的更令我们相信,虽然这可以理解,因为医生更权威,孩子可能在找借口。

但对于有责任心有自我成长动力的父母,这个差异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容易倾向于不相信孩子而预判他是偷懒找借口呢?如果万一他抑郁了但是我不相信他预判他是偷懒找借口,那他会是什么感受呢?这种习惯性的不相信他和预判他偷懒找借口有多久了?这种心态惯性对孩子会有影响吗?对我们对关系是不是也一直以来发生着影响呢?没有对错好坏,只是先觉察,我们内心有哪些丰富的细腻的反应。

2

要让自己了解抑郁症

让自己了解抑郁症,接受心理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心理教育是很有效的。

如果家人接受了心理教育,主动参与治疗过程,家庭环境将得到改善,患者更容易减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甚至在一年内的复发率能减少50%。

而如果家长对抑郁症有误解偏见,不但谈不上帮助孩子,反而成了孩子康复的绊脚石。比如,因为对抑郁症缺乏了解,家长过高的期待,阻碍孩子的康复和增加复发风险。

不只一位来访者对我说:“父母都是贪心的,我抑郁症减轻了,成绩变好了,他们又开始期待我上哈佛了。我很害怕我不能保持现在的好,我怕我会垮下来。但是垮下来之后,好像又有一份奇怪的如释重负,因为父母被提醒:我还没有完全好!只有当我病重的时候,他们才只希望我健康,我好像健康了,他们就要求我优秀,忘了在追求优秀的压力下我经历的疾病和痛苦。”

怎么了解抑郁症呢?阅读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比如,这本书介绍了抑郁症形成原因的理论和研究,也举例谈了为什么青春期的抑郁风险更高,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女生更多,为什么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的孩子会抑郁,为什么父母没有给压力的孩子会抑郁等。

3

要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抑郁症

在第二点了解抑郁症共性的基础上,要回归到我家这个孩子的特性上,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我的孩子是什么情况,我的家是什么情况,我的孩子为什么抑郁了,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什么能减轻他抑郁,什么会加重他抑郁,我们父母在其中扮演了什么复杂的角色,我们有参与导致他抑郁吗,我们有加重他抑郁吗,我们有错过他向我们发的求助信号吗。

这本书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您有代入感地去提高对您的孩子的理解力,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4

要区分对孩子有帮助和没帮助的事

要区分什么是对孩子有帮助的事什么是对孩子没帮助的事,不做或少做没帮助的事,多做有帮助的事。

这里具体方法非常多,书里根据不同场景提供了实操方法,比如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如何与咨询师协同配合孩子的治疗,如何有策略地和学校沟通,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或者自杀意图,如何妥善处理病情突发的危机,如何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关爱自己有力气走长路。

我分析常见误区和避坑指南,每一章节结尾有小结和思考练习题,因为读书只是为了落实到生活中,所以尽量设计得有助于家长学以致用。

心法    

做好准备帮助孩子

我分享一下我自己内心,我有时会想,也许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一天,他会和心理咨询师说他的妈妈有多奇怪、对他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如果那天到来,我会很心疼他,我会问他,请他耐心地告诉我我给他困扰伤害的地方,我听了之后,我一定会很痛,很痛,很困惑,很委屈,甚至很生气,但是我想我会把这些情绪–有关我的情绪–先放在一边,走回到他身边,去认真地道歉,对不起。然后请他展开来说,只要他愿意说,我一直听,直到他和我都确定我真的明白他。

这里用一个我心理动态的例子,只是想说,我想呼吁我们一起来努力,不是要做多好的父母,而是做随时准备面对指责、准备好说“我错了,我改”的父母。

我看了很多家庭,父母明明是最爱孩子的那个人,看着你爱的人痛苦你帮不上的那种困顿无力,是让人心疼的。我只是希望,父母作为最爱孩子的人也能成为最可以帮到孩子的人。

不论孩子有没有心理咨询师以及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师,不论预防还是治疗,父母的功能是非常巨大的。

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有些功能被锁住了,我想把这个锁打开,把本来在那里的能力和机会释放出来!怎么开锁呢,这本书有科普也有理论,有方法更有心法,一边拨开云雾一边赋能,让处在不同阶段的读者都能得到与他相应的不同深度的帮助。

最后    

接下来,我会解答三个读者提问,刚好是从父母、老师、同学三个不同视角的提问,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现实中的应对思路。请关注下一期公众号文章《我的孩子抑郁了吗?我该怎么做?(下)》


编辑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