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告别,在咨询中疗愈亲密关系

心语心享”源自于“杨意谈心”每月公益咨询~

为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下内容经过匿名、删减等脱敏处理,且在来访者同意分享情况下发布。 栏目希望借由分享杨意老师与来访者的谈话,为面临相似问题的人带来温暖和支持。 

在此感谢愿意分享的来访者们,这不仅能够为相同困扰的朋友带来启发,还有“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和陪伴。希望“心语心享”栏目能支持更多人勇敢地面对问题,并积极地去寻求帮助和答案。这份坦诚和勇敢,正是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世界的动力所在!

在心理咨询的旅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如何与咨询师说再见。本次的来访者也是这样。两三年前,ta开始接触心理学,期待通过咨询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然而,随着咨询的深入,逐渐发现自己对咨询产生了依赖,甚至陷入一种想离开又无法彻底断开的困境。

这个情况杨老师会怎样帮到ta呢?

来访者如何在咨询中掌控主动权?

借助咨访关系疗愈现实亲密关系?

阅读下文或许你也会有新的启发~

来访者:第一位咨询师是在给我做了十多次咨询后,感觉不太能支持我了,他提出的点我都能预测到,或者说他在用固有的模式来帮我,所以选择了结束咨访关系。最近的一位咨询师也没达到我的预期,总感觉没说到我的点上。

随着时间推移,我已经远离最初做咨询的目的了,我现在很想离开咨询,但又纠结着,没办法彻底断开。在我自己的分析中,我感觉这种状态可能跟我的亲密关系有关,担心这样的“想离开”是一种阻抗,所以也一直在纠结中坚持着咨询。

杨老师:你在想,或许对心理咨询的依赖和你之前的亲密关系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地方。好像在这过程当中,你观察到自己的一个模式,然后也在反思,但是还不太确定怎么样更加准确或者深入地把它看清楚,是吗?

来访者:是的。

杨老师:好的,你觉得咨询师没有说到你的点上,类似这样的反馈,你有给到过这两个咨询师吗?如果没有的话,是想过要给,但有点犹豫,还是没有想过要给呢?

来访者:没有过。好像之前也没想过,这点也是刚才跟您聊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的。

杨老师:好,那你觉得为什么会没有想到呢?这里可以怎么样去理解它呢?

来访者:我觉得是害怕,担心是不是会让咨询师伤心。

杨老师:那这种不说明白原因悄悄离开的做法,在你生活中和其他人相处时有吗?

来访者:在朋友关系中也会有。亲密关系好像没有,我会说出让我特别难受的点,然后再离开。

杨老师: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你差不多是说了原因就转身离开,不会留下来看看对方的反应,然后俩人把事情说开,甚至吵一架,然后让互相的认识和信任得到深化——这并不怎么发生,是吗?

来访者:只有过一次。

杨老师:可以说说那次具体发生什么吗?

来访者:那一次是冷暴力的问题。我给对象发了消息,但ta在三天之内都没回我。最后当我想讨论时,对方也以最近工作太忙来解释,所以就分手了。

杨老师:哦是这样。关于在朋友和亲密关系中的离开方式,如果接下来有实际你想谈的话,我们可以触及。暂时回到你一开始聚焦的咨访关系上,你觉得咨询关系和其他的与亲人、朋友、工作关系有什么区别吗?

来访者:咨询师更能够承担,我可以跟咨询师说不满意、失望或者困惑的地方,我可以向咨询师表达更多。但是想离开时我会害怕咨询师挽留。

杨老师:怕挽留这部分,说说看怎么理解?

来访者:我表达想离开后,咨询师会用一些角度分析,比如我不想面对痛苦,或者不想好好处理,总之目前离开是有问题的,建议继续咨询。

杨老师:这让你觉得很有压力?

来访者 :是的,有被迫的感觉。我对目前的咨询师也表达过想离开。

杨老师:明白。当你想离开时候,有给出原因吗?

来访者 :原因是我不知道继续做咨询的动力在哪,没有目标的咨询觉得很有压力。因为进入咨询是讨论亲密关系,但当时亲密关系已经结束了,问题的场景消失了,所以咨询好像也没有必要存在了。不过在咨询中又发现历史遗留,比如说原生家庭问题,后续就更多朝这个去工作了。

杨老师:你对解决这些原生家庭的问题有兴趣和动力吗?比如几种心态,一是感觉事情很重要,但不想碰;另一种是感觉事情很重要,想碰但又害怕,所以有点矛盾;再者是觉得事情不去想就没事儿了,何必把它给挑起来。这些想法只是举例,它们的侧重点都不同。你大概是什么状态呢?

来访者 :我觉得事情很重要,也担心这些问题在以后会爆发。但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把这个事情处理好。我不太想在短时间内,通过咨询的方式快速地把事情处理完。

杨老师:明白,所以是比较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其实和咨询本身不矛盾。刚刚讲到你说想要离开时,咨询师的反应也比较常见。不过你还能想象出其它咨询师可能有的反应吗?

来访者:我比较喜欢上一个咨询师的反应,在每周做咨询三次后,我反馈目前自己可以处理,后续想有需要的时候再来。

杨老师:理解,所以这样的处理让你有一定空间。没有压迫,而且他信任和尊重你的判断。那如果你和一个人讲话,ta反馈你的话没说到点子上,你会有什么反应?或者你会觉得什么是比较不错的反应?

来访者:首先可能会说抱歉,就是我觉得自己好像太主观了。就没考虑ta的想法,然后可以问问ta到底是怎么想的。

杨老师:所以这也是咨询师可以有的回应。或许当你处于相对独立自信、但觉得没有能力完全靠自己的状态时,一旦有人给你压力,你更有可能会想离开。但如果给到宽松的空间,你反而可能留下。

来访者:是的,如果相对宽松的话,我可能会更自信一些。

杨老师 :对,更自信。也可以自己控制节奏,随需要适当增减咨询次数。所以或许不是咨询师的建议不够专业,而是自己掌控节奏对你现阶段比较重要

当咨询师讲出来访者自己无法看到的东西时,来访者大多会觉得有帮助,而不是有压迫感。但如果咨询师讲的内容你觉得没感觉,那可能确实没必要继续。

可能因为你有一些心理学的学习经验,会对不同咨询师的差异感受更明显。所以重点不是离不离开这个咨询师,你有权利选择离开换人。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提醒自己,下一次有不舒服要说出来。说出来这件事情也是在检验咨询师。

可以借此看看咨询师如何应对来访者提出的不满、异议、失望,甚至是闹脾气、耍情绪。这是咨询工作的一部分。很能试探出一个咨询师的厚度和承受力。最终有可能会加深你们的关系,也有可能让你选择不要留下来。

来访者:理解了。

杨老师:如果说咨询师让你感到被冒犯,因你的反馈不太开心,并试图说服你,此时你还要照顾咨询师的情绪,就表明这不是很好的咨询关系,对吧?

来访者:对。我突然想到我说想离开想法后,咨询师问我“上一次咨询有哪些地方冒犯到你了吗?”这也给我很大的压力,好像提离开有做错什么。

杨老师:那你觉得怎样问会比较好,怎么问可以表达他对你的关心和好奇,又不会冒犯?

来访者:还是好奇比较好,不要用冒犯这个词,可以问“你现在为什么想要离开,然后接下来你的咨询安排是什么样”。希望他不要一下子上升到冒犯上,而是一个比较开放问题,比如问我为什么想要离开。

杨老师:好的。我们来假设一个情景:你和咨询师说想要离开,他说我有冒犯你吗。然后你可以跟他讲“离开的原因不是被冒犯,不过当你这么问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你是在关心这件事情,但是我会感觉到好像我做错什么了。”你觉得这样能说得出口吗?还是有一点难?

来访者:我觉得我可以。

杨老师:那很棒。是的,有些时候我们会后知后觉。不过一旦你洞察到,也可以再把它讲出来。假如已经四个星期过去了,你还是可以说“四个星期前当我说要离开的时候,你问我是不是有被冒犯到,当时我觉得你好像在暗示我做错什么了,或者我自己就觉得我好像做错什么了。”你可以事后把它再讲出来,然后看看咨询师的反应。

来访者:好的,明白。

杨老师:你觉得在亲密关系中有议题需要讨论,那你与咨询师的关系就像是土壤一样重要。亲密关系当中有些议题,或许可以借助这个土壤来修复。

来访者:那要怎么样修复呢?

杨老师:需要具备觉察力和勇气,首先能觉察到自己存在这些心态。然后有勇气说出来,如果咨询师也能接住,那就会有很好的工作效果发生。

来访者:所以类比亲密关系也是,如果我说出的不满对方能接住,那跟咨询关系一样可以有朝上生长的感觉。

杨老师 :对对,但亲密关系又不太一样。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职责就是要接得住来访者。当然毕竟大家都是人肯定有做不到的时候,但咨询师会尝试尽量去做。一般亲密关系中,除非对方在心理方面有一些练习和造诣,否则很大概率上会接不住,甚至会造成误解,然后矛盾升级。

但那不是最糟的,矛盾升级没关系,大家吵开来,再以适合的方式沟通,不管是情感表达还是逻辑理性的表达等。总之如果你愿意的话,尽量地袒露,然后看对方的反应。

第一类人的反应是情感上能够接得住,会跟你共情,那就几乎像面对咨询师一样,这个要求有点高。

第二类人情绪上无法接住你,还是跟你讲道理。但如果把情绪控制住,你会发现从他讲的内容中有认同的地方,甚至是以前没想到的,对方能准确说出了你有待提升的点。虽然这部分很难让人接受,但其实它也可以促进我们成长。

来访者:我之前那段关系可能更偏第二类。当我分享生活中不太好的事情时,ta没有接住我的情绪,反而在用社会规范来推开我,比如说ta曾经跟我说大家都会有比回我消息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要想成为成功的人,就必须分清什么是重要的。ta用这些东西来将我推开,就会让人很受伤害。

杨老师:因为我们只有单次咨询,时间很有限,所以很想给你一些我的观察。当然我的观察不一定正确,如果你感觉与现实不符,可以像揉纸团一样把它们扔出去。

来访者:好的。

杨老师:其一是你可能对自己、另一半,或者是两者关系有比较向往的状态,那是自由不受拘束,不被社会化的感觉,当然咨询关系中也可能有类似呈现。

其二是你可能希望对方把你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当然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在现实中这很难发生,老实讲人最爱的应该还是自己。我们有一些时刻爱别人会超过爱我们自己,但现实中应该不会时刻发生。

其三是ta给的建议包括你要怎么样控制情绪、你如何有动力的那些建议,或许换另外一个人会很受用,会觉得“有人在教我太好了”。但或许对你不太匹配。比如有人就希望在亲密关系找一个更成熟的人,可以有人像导师一样带着我,但有人则是“我才不要别人的管教”。

来访者:好像是吧。

杨老师:如果是这样,不匹配的问题,不一定是谁的对错。

杨老师:第四,我没太感觉对方把你往外推,你一直强调推的行为伤害到你,所以“感觉在伤害你”这个点,需要接下来继续探索。从客观上看他的行为确实是说教而非安慰,不过你假设对方通过说教来推开你,“推”这个动作其实是你加进去,如果不喜欢被说教而想要离开可能是你在主动撤退。

也可能ta的说教只是想展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用表现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让你可以需要ta。所以需要注意觉察你是怎样把对方的行为理解成在推开你,因为两种理解完全就改变了整个关系了,对吧?

来访者:确实是。

杨老师:如果你认为ta在推你,可能想“为何还要自讨没趣,分手吧”。如果你认为ta是情商不够,不了解怎么吸引你,那处理方式可能变成“ta这方面有点笨,不过我可以直接告诉ta要如何吸引我。”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分手,但心态上不会是“我被人推开和被伤害”。

来访者:最后一点我很有触动。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可能是我把ta向外推,而且我也一直担心您会觉得我想太多,因为之前咨询师反馈我在恋爱中有太多分析。

杨老师:这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有特点。如果你想的比较多,那也是你去接触世界、感知世界、和世界发生互动的方式,这可以是为你所用的。或许当你明白自己的长处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它。

咨访关系在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来访者在咨询中的表现即反映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又有机会通过咨访关系来修复现实关系。在咨询中找到主动权对来访者来说也很重要,我们在敞开内心的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

咨询师同样应注意,当来访者想要结束咨询时,咨询师的挽留对来访可能会造成困扰。按照伦理规范,无论来访者因何原因决定结束咨询,咨询师都应尊重来访者的决定,遵循心理咨询的自愿原则让来访们自行选择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