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带你get一个心理学知识

面对困难情绪,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但是,逃避不可耻却常常没有用!

事实是,压抑困难情绪并不能让我们更好过,正如同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身体却还是无处遁形;掩耳盗铃,铃铛也依然会响;把定时炸弹放进保险箱以为眼不见心不烦,但它依旧会按时爆炸。

01    

逃避,就像在水中玩球

一直否认负面情绪就如同潜在水下抱着一个球。时间久了,我们会因疲惫、缺氧而绷不住,最后会连人带球一下子弹出水面。

更糟糕的是,我们只顾着将球按在水下,完全忘记了享受玩水的乐趣——我们完全可以带着球游泳,把球托在胸前仰泳或者在水里和同伴传球玩。

在这个隐喻中,球就是我们避之不及的困难情绪,而我们本可以感恩玩球带来的美好,同时接受它带来的不便。

图片来源:Unsplash

02    

双重痛苦:饶过自己,别对自己二次伤害

接纳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后文中缩写为ACT)强调困难情绪是我们生而为人无法避免,甚至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与其一直压抑、视而不见,不如学会接纳。接受负面想法的产生,但不用与它们斗争或纠缠,就让它们自然消散。ACT因此会区别“干净的痛苦”和“肮脏的痛苦”

“干净的痛苦”VS“肮脏的痛苦”

Clean Pain VS Dirty Pain

“干净的痛苦”是一种原生的痛苦,比如因失去亲人或朋友而悲伤难过(生离死别、意外、自然灾害等)

“肮脏的痛苦”则更像“干净的痛苦”的衍生品。

比如,与恋人分手已经很难过了,但是又随即产生的自我厌弃和自我轻蔑:分个手而已我怎么可以这么脆弱?反手再给自己一个“二次伤害“,这样的想法就又带来“肮脏的痛苦”。

这些后天发展出来的防御往往能提供短暂的麻醉效果,但最终,痛苦会再次袭来。大脑会回忆起过去的奏效的方法,按照阻力最小的路径,一次又一次地采用固有的、习惯的策略,创造出更多“肮脏的痛苦”,来缓解“干净的痛苦”。

03    

善待自我:与困难情绪化敌为友

我们相信“爱之深,责之切”,所以遇到痛苦,宁可自我苛责,也不愿自我同情。但面对困难情绪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善待自己。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Kristin Neff 研究提出,善待自我也称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更适用于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刻。它能使我们减少对外在环境的依赖,从而使我们状态更稳定,提升精神韧性。

研究表明“自我慈悲”对精神健康有益,研究证明它意味着更少的自我批判、反刍、焦虑或完美主义,更高的乐观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多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查看:到底怎样自我觉察?

所以要接受困难情绪,从“自我苛责”模式转向“自我慈悲”模式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自尊”VS“善待自我”

Self-Esteem VS Self-Compassion

自尊基于对自我价值感的积极评价和个人优异的价值提升,它使我们更多关注个人价值感,也更依赖于外界因素;相反,善待自我或自我慈悲并不涉及自我评价,它更像一种开放的意识。

它使我们更多关注人性的普遍情感,更少与他人比较,因此更不受社会观念的束缚。

善待自我的人往往比高自尊的人更能谦卑的接受如“无能为力”的情感。他们并不执着于时刻证明自己是对的。

换句话说,善待自我能保护我们免受追求自尊的不良影响,即使在我们遭遇困境时,也能给自己保留一份善意,与自己的困难情绪“化敌为友”。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困难情绪呢?下一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正确应对困难情绪的6步方法”,请大家关注!

Reference

1. Kotsou, I. (2014). Eloge de la lucidité: Se libérer des illusions qui empêchent d’être heureux. Marabout.

2.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1), 1-12.

3. Schaffner, A. K. (2022, June 6). Why allowing difficult emotions is good for us? Psychology Today. 


责任编辑 ZZ 丨选题 杜睿 丨校对 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