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如今网络上同性cp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小说、动画、影视区等同性题材作品也广受青少年的喜爱,而现实中社会却缺乏相关引导,导致孩子们不能说、无处说。作为父母既担心孩子受到环境影响迷失自我,又不知如何开口与孩子谈论性取向话题,陷入“有口难言”的尴尬境地。那么,作为家长到底该怎样与孩子谈论性取向,并帮助孩子合理看待性取向呢?
01 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在正式与孩子谈论性取向之前,家长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性别认同,什么是性取向,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与孩子展开沟通。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孩子在心理上对自己性别的判断,与实际的生理性别无关。多数情况下,性别认同在孩子3岁时已经形成,孩子们从他人(特别是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察中认识到社会文化下男性或女性外貌、行为举止的差异,进而将自己划分到不同类别。其中,某些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心理性别与生理结构不符,这便是跨性别者。例如生理性别为女,但认为自己更符合社会文化塑造下的男性相关气质和外形,于是采取行动让自己更像“男性”如接受变性手术,这就属于跨性别者中的女跨男。
2)性取向
性取向是组成一个人身份的重要部分,目前普遍认为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形成。性取向由情感与生理上被吸引对象的不同分为:异性恋和非异性恋,非异性恋中比较普遍被提及的是同性恋和双性恋。
异性恋:被与自己不同性別的人吸引
同性恋:被与自己相同性別的人吸引
双性恋:既被男性吸引,也受女性吸引
性少数群体是对非异性恋人群的统称,也可以称为LGBT+群体。据统计,性少数人群占总人口5%,照此计算全球约有3.5亿人,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万。2016年联合国《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中国性少数群体仍生活在阴影中,只有5%的人选择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
LGBT+群体的表现与社会文化对男女外貌和行为的期待略有不同,所以ta们时常会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即便ta们的举止符合社会期待,在异性恋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仅因为性取向原因,大部分LGBT+人士仍反馈在生活各方面都遭到过歧视,尤其是来自身边人的冷眼和排挤更是普遍现象。
玫瑰少年叶永志的经历便是现实状况的缩影,ta温柔细腻,喜欢编织烹饪做“女孩喜欢的事情”,在霸凌者口中却成了变态“娘娘腔”,甚至要被同学扒下裤子来验明正身。学校对霸凌行为视而不见,最终校园暴力让永志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5岁的春天。
受此触动蔡依林发布单曲《玫瑰少年》,其中“生而为人无罪,你不需要抱歉”或许是大众对性少数群体最好的回应。那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引导孩子以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呢?
02 父母怎样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谈论性取向
幼儿园-建立多元的世界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收有关性别的信息,ta们会观察周围人来分辨男性和女性在外表、喜好、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自然也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当家长根据性别为孩子选择衣服、玩具等周边物品时,或许在不经意间传达“男孩像超级英雄玩具一样坚强勇敢是值得肯定的”、“女生像公主玩偶一样温柔甜美是受人喜欢的”,这样的观念会使孩子认为“ta们必须因为性别而喜欢某些东西或贴合某种特质”。
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勇敢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可以在长大后不受社会刻板性别约束去尝试感兴趣的任何事情,请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比如,让男孩也有机会穿上粉色的衣服玩芭比娃娃,女孩也可以喜欢短发尝试足球等运动。和提供自由选择同样重要的是,家长在孩子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关注ta们真正喜欢的,给予孩子更少的评判,更多的倾听和支持。
小学-破除性别刻板印象
进入小学后,孩子对性别的认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ta们不必非得遵循性别刻板印象,男孩和女孩可以自由探索任何激发ta们兴趣的东西。
更具体一点可以是:允许ta们自由地选择玩具、兴趣或爱好。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允许男孩哭泣可以帮助他们健康地发泄情绪,允许女孩表达愤怒则可以帮助她们学会为自己挺身而出,而不是在原地等待援助。
避免使用“做一个男人”或“表现得像个淑女”这样的话来教导孩子,取而代之用“勇敢”、“礼貌”、“善良”、“强壮”等更具体的品质来描述你对孩子的期待,切忌在以上词汇中加上性别限定,请让孩子知道这些品质既存在于男性也存在于女性身上。
警惕电视、电影、杂志、书籍或玩具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避免双重标准,如果家里既有男孩又有女孩时请给予ta们同样的标准和期待。例如不要指望儿子在数学成绩上比女儿更好,也不要认为女孩应该比男孩更懂事乖巧。
初中-以尊重的方式谈论性取向
孩子的性取向与ta们在生理上被哪种性别吸引有关,从初中开始,孩子进入青春期,对性冲动和性吸引的感受也逐渐强烈。如果家长从未与孩子谈论过性取向,请寻找机会让孩子知道你认为所有性取向都值得尊重,比如谈论你认识的同性恋朋友或影视名人。
尽量避免向孩子传达“只有异性恋才是正常的,其它性取向都有问题”的观念。家长们要知道,谈论性取向并不会改变性取向,但表达对不同性取向的尊重会让你与孩子更好地交流。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得知孩子的想法,帮助ta们弄清自己的性取向,就算无法实际帮助孩子清晰得知自己的取向,也可以在孩子迷茫探索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份陪伴与温暖。
高中-以爱和理解的方式谈论性取向
高中时期,孩子已经对自己的性取向形成了初步判定,除了坚定的异性恋与同性恋外,性取向是有可能存在流动性的,所以除非ta自己表达,家长请不要默认孩子是异性恋。青少年往往会担心自己让父母失望,害怕被最重要的人伤害而选择对性取向闭口不言,独自面对一切困难。
建议家长耐心听取孩子对自己性取向的描述或困惑,告诉孩子你会一直爱ta相信ta并尊重ta的选择。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非异性恋,也请不要强迫孩子立即承认,鉴于性取向的不稳定性,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某个标签。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理解、接纳和爱,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向家长寻求帮助共同面对。
03 我的孩子是LGBT+该怎么办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研究指出,家长的反应对性少数孩子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数据表明与被父母接纳的性少数群体间相比,被父母否定的孩子自杀可能性超过前者的8倍,患重度抑郁的可能性约为前者的6倍、使用违禁药物或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是前者的3倍之多。可见父母反馈对LGBT+群体的重要性,下列家庭指南将帮助家长更好与性少数孩子相处,找到ta们的需要并提供相应支持。
有益行为
家长的以下行为,有益于LGBT+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 与孩子谈谈ta们的性少数身份
■ 如果孩子主动告诉你,或当你知道孩子是性少数后对其表达关爱
■ 即使你感到不舒服,也尊重孩子非异性恋的身份
■ 当孩子因为自己性少数身份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挺身拥护ta
■ 要求其它家庭成员尊重孩子
■ 帮助孩子与非异性恋成年人取得联系,寻找榜样以展示孩子未来的可能和希望
■ 欢迎孩子的非异性恋朋友和伴侣来家里做客
■ 在家中营造安全的氛围,以支持孩子自由表达性别和性取向
■ 无论何种选择,让孩子感受到一如既往的爱、尊重和理解,并衷心地祝福孩子可以拥有幸福的未来
应避免的行为
家长的以下行为,会增加LGBT+孩子患身心健康问题的风险
■ 告诉你的孩子,你为ta们感到羞愧或者ta们的外表/行为使家庭蒙羞
■ 你因孩子非异性恋身份而殴打、掌掴或伤害孩子的身体
■ 你因孩子非异性恋身份而用言语辱骂ta
■ 不允许非异性恋子女参与家庭活动
■ 阻止孩子跟性少数身份的朋友交流、接触
■ 当孩子因非异性恋的身份而受到歧视时,你只责怪你的孩子却不保护ta
■ 向你的孩子施加压力,逼ta们变得更加(或減少)男性化/女性化
最后,想和各位家长朋友分享一句话,来自应援新新人类的广告短片《醒狮少女》:“力量、汗水和狮子同样也属于女性,温柔、细腻和玫瑰同样也属于男性。你的孩子可以是狮子,也可以长成玫瑰,性别不是边界,偏见才是”。
参考文献:
1.Caitlin,R.(2009).Supportive Families, Healthy Children. Family Acceptance Projec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2.Planned Parenthood,Talking to your Child about Identity: A Resource for 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