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教育孩子一直都是让家长头痛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心思细腻、敏感、内向甚至易患抑郁的孩子,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困难了。
“过去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过去。”如今,青少年抑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现象表示每5个青少年有1个有抑郁的情况,具体行为表现不写作业,不想上学,成绩下滑,拒绝和父母沟通,动不动发脾气,容易哭,甚至有拿刀自残或者有自杀的念头。一些儿童青少年出现早发性抑郁症,并伴随严重的后果,比如职业能力不足,终身无法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更多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来有更多的抑郁症复发,自杀企图可能性。
“感觉我正在失去我的孩子,我很害怕”,“我需要有人教我怎么去帮他”,“我怎么把孩子养成这样了,怎么把整个家都毁了”,作为一线的咨询师,在杨意接触的咨询案例中,很多家长希望“修理好”孩子,在深入了解后,杨意发现在孩子出现抑郁症之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早就出现问题了。
现实的局面是,一个30多人的青少年咨询团队基本上已经忙不过来,负责人和每一个心理咨询师:”你们真是要减量,如果不控制的话,你们会被消耗下去。
「心可能」公众号推出了青少年抑郁防治特别策划,此次,邀请到了《我的孩子抑郁了 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作者,临床心理学家、督导,牛津大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博士,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后杨意,结合「心可能」社区的家长提出的问题,探讨如果孩子抑郁了怎么办?如何防止青少年抑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至关重要的角色?等相关话题。
以下是「心可能」发起人李剑雄和杨意的对话(有删节)。
01 有家长问,外在开朗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脆弱的一面?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伤?
的确有一个词叫做阳光抑郁症,指的是外表阳光,实际上得了抑郁症的孩子,我不能够说外在开朗就会比外在不开朗的孩子更加脆弱,容易受伤。但不能够轻易下结论,因为孩子是很厉害的,很小开始他们就很会知道什么表现,不是在伪装,但他们蛮有这种隐藏的能力。父母很善于给信号给反馈,孩子一旦说什么做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不喜欢的,我们马上反馈了,比如脸色变了,音调就变了,孩子被训练太清楚了,所以完全知道什么要隐藏,什么可以暴露。
在这样前提下,参考孩子的外表,但不能够就认为代表着全部的真相,还要留意其他很多方面,如果说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沟通比较通顺畅,那么可能外在的阳光的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会比较小,他/她当然内心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一定会有的,没有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烦恼的,不管他成绩多么好,在学校人缘好,什么都很好内心也会有烦恼。
如果说父母跟孩子关系一般或者甚至不好,沟通也没有那么频繁和有深度,孩子外表阳光就像是人设,还要在生活当中去观察他的内心世界,避免日后如果孩子遇到挫折,沉闷甚至一蹶不振,我们就说是因为失恋,朋友带坏了,那次考试,在我工作经验当中,往往不是一件事情就把孩子哐当变了,估计之前的阳光只是一个人设里面隐藏了一段时间负面情绪。
图片来源:Unsplash
02 孩子在外面有说有笑,回家不交流,我看这句话很短,好像问题很多。
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我听到的似乎是一份无奈,这种矛盾反差很大,父母其实心里也挺不好受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父母有点羡慕,孩子和别人有说有笑,但自己好像总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可以跟孩子走近,孩子关起门来,身上带刺。
我觉得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孩子是在青春期,正在经历正常分离独立的过程,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可以提醒不用太焦虑。但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什么?孩子对我们有意见的,回家不交流,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为什么?一是他觉得他想要做的,不是你想要看的,他在意的不是你希望他在意的,他想要交流的,你又不想听,你只想跟他谈学习,他又不想跟你谈学习,那就没话说了,就成这样子。或者更糟糕,他就觉得你不喜欢他,很多孩子跟我讲说,我想我父母应该是爱我的,但我不觉得他喜欢我,就爱和喜欢不一样,很多孩子觉得说父母就是看自己看不顺眼,父母会觉得很委屈。
03 有一个真实的话题:父母是否应该毫不隐瞒告诉孩子家中的经济情况,或者是在什么年龄段告知孩子比较合适?
这个话题很务实,父母是否应该向孩子透露家庭经济情况,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专家是这么认为:透露家庭经济状况的目的是什么,特别重要。
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或者建立更健康的金钱观念,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那是可以的。但如果说是给孩子增加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让他感到内疚,这是不可以。另外,一个重点是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讲,如果抱怨,“你看你爸住院了累住院了不就是为了你”,孩子听到的是什么感受,他会就觉得我该死,我有罪,我是负担。如果他有抑郁症的话,会更加重想要自杀的念头,我是负担,我没了对你们都好,对你们是解脱,我让你们解脱。
重要一点就是不能够因为别人有我们就要有,因为每个家庭情况是不一样的,否则的话就会一直的被动去追赶,一个是追赶不上,也没有必要去追赶的一个目标等等。
至于最佳时间,如果孩子开始表现出对金钱财物有兴趣的时候了,比如说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引入这样的观念了。早一点比如住校,再大一点,像孩子如果要准备离开家去上大学,或者进入职场,要自己掌握控制一些钱的时候都可以来谈怎样看待金钱,家里的经济的状况大概是什么样的程度,让他自己有个定位,更好规划。
图片来源:Unsplash
04 直播间里面有个问题,初中住校是不是一个不太对的选择?
初中住校的问题,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了,如果孩子特别的黏家或者依赖,跟父母关系很近,突然没有什么准备的,过度住校一定不适应。出于什么样原因你必须要住校,可能在暑假时候要先过渡一下,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怎么样管理自己的时间,宿舍人如果很吵怎么处理一些人际之间的冲突。否则等于说不会游泳人直接扔到水里,这搁谁都受不了。
有些孩子初中住校,他觉得太好了,因为这些孩子的家庭里面有一些矛盾冲突,反而觉得住校挺好的,我自己做主把自己安排得很好,自得其乐,就要看各个家庭不一样的事情和情况
05 刚刚聊了一个很实用的话题,有网友留言,他想追求一些很实用的话题,父母的哪些行为、哪些话最容易导致孩子抑郁,能不能给一个负面清单?
我的一个特点是很乐意跟您谈方法,给一个清单,但是一般来讲会更加的强调心法,心态上如果有抵触,没想明白不接受,给再多的方法都没用。在给清单之前,我想邀请大家来想一想要清单背后是种什么心情,我为什么想要一个清单?
我能猜到有一种情况:我很想做好,为了孩子我竭尽全力都不在话下,所以我想要尽量的全面周到,有一个清单可以核对确保自己没有做错什么。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家长在生活当中有好多和孩子相处挫败的经验,会觉得挫败,,如果是这个心态,我们可以先静下心来想想我想要清单背后什么心情。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太想做好了,想要全面周到,那你的孩子很幸运,有这么努力的父母,而我相信你应该也不会做的差到哪里去。如果我们有希望能够穷尽的这样的心态,一方面说明我们很努力,但另外一方面这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觉察到我们是不是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当我们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时候,会给我们自己给孩子和关系我们的关系这三者有时候会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
这本书里面也有谈到专门谈到完美主义的,比如孩子如果有完美主义的话,家长怎么帮他们能够减少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是很容易带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我们父母自己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倾向的,如果有的话,我们自己得先要努力的去实践,要觉察到它有时候带来压迫多于好处,这时候可能就要放手一下。
图片来源:Unsplash
06 其实杨意老师刚刚更多表达就是去给所谓的负面清单之前,要思考心法加方法的组合。
现在来谈这个清单。
第一、初步的,您可以问孩子老爸老妈有些什么话让人觉得很添堵,听了你就会皱眉头,不想听想关门,或者想跟你的朋友抱怨吐槽,您可以听孩子讲一讲,这是来自你们生活的真实场景,真实对话。
第二、当孩子在表达情绪有情感需求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去忽略,比如很多孩子跟我讲,跟爸爸妈妈说了,班上同学欺负我了,或者听到什么话很生气,父母说不要理,不想就好了,去学习。孩子就很真的有情感的需求,就像是我们在工作地方有很不爽的事情,回家想要跟伴侣吐槽一下,如果你的先生、太太跟你讲说,肯定是你哪里做的不对,或者说怎么玻璃心,时间长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产生隔阂。
第三、把批评替换成更有效的指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被人批评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受伤,被蛰了一下,我们反应会是自尊心受伤了,要躲一下,一个人待一会儿平复一下,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直接平静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在他不是被保护的情况下给他输入指导,当孩子有做出努力和做出成绩的时候,要赶快去给他肯定,给他赞赏。
第四、注意评价别人会不会有比较多的歧视或者偏见。比如乡下人,精神病,疯子,同性恋,野蛮人,对于某些特点的人以一种很歧视很偏见的口吻来(评价)。孩子和我们接受教育可能不一样,在心态上面更加多元一些,他可能会觉得爸妈怎么这样,会有一点点看不惯父母,其次,如果孩子恰好是我们有偏见的人群当中的一员,会拉开和父母的距离。
如果我们(父母)有偏见的话,我们有几条路,第一,我就有偏见,我不用改。第二,我也想再扩展一下,看看现在的人怎么看的,主流怎么看,或者其他不同声音,多听听自己再辩证选择,我们可以再去读书,去跟人家交流,跟孩子交流,听听孩子对敏感话题怎么看等等。
第五、孩子还想问为什么的时候,避免说“别问为什么我是你爸”,或者比较简单粗暴原因,尽量给到原因。如果我们给不出原因的话,就想想,是不是有一点没必要强求和严格等等,不过度的去控制孩子。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有控制的,循序渐进分离的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离开我们,健康的、能干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能够过得好离开我们,到时候他还是愿意回来看我们,因为跟我们关系亲,会想念我们,会喜欢我们,而不是被控制着,不得不来,最后逆反老死不相往来,在从开始就尽量的逐渐的减少控制,逐渐的放给他一些自主权。
这个清单真的可以继续的,但是也永远无法穷尽。
图片来源:Unsplash
07 (青少年抑郁症)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其实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力量的支持,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身上所承担各方面压力。同时,经济方面也带来相关影响,心可能社群中家长有一些反馈:每天有那么多的事和压力,哪有时间去和孩子在一起,去自我成长,杨意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特别接地气,实在的问题,我非常有共鸣,之前也有家长对我讲,“你看我在外面拼命挣钱、养家、拼工作,回到家当爹妈,当保姆,还得当老师,尤其是上网课那段时间,我还给孩子检查作业、补习,当司机,10项全能,我连睡个觉的机会都没有,很累非常疲惫,你还要求我个人成长。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自我成长其实不是为了孩子,也不是多出来的一件功课和绩效考核,它归根到底是让我们自己都好过一点,是给自己做减法的一件事情。
我在书里面谈到一个例子,我儿子5岁时,那段时间我先生很忙,带孩子的任务是压在我一个人肩上,平时如果我跟先生两个都在家里的话,几乎没有同时为孩子发过脾气。5岁多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每天头脑里面想他的事情,我跟他讲话他是听不见的,比如到点了你要睡觉了,要上学了,他就听不见,那时候我就很抓狂,我可能会生气,表现为声音变得很响,音调很高,有情绪,他就好像被吓到要哭一样。有一天我又发脾气了,跑到房间自己哭,觉得做父母太辛苦了,还是压抑着自己不发脾气但是压不住的,经历了大概有一个星期,有一天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然后听到外面走廊啪啪啪快小步地跑过来的声音,孩子喊:“妈妈我要和你谈一谈”,我就觉得很搞笑把门打开,他说:“妈妈你不应该生气和关门走掉。“我说“你是对的,对不起,我不该那样走掉,但是你知道为什么我生气吗?”他说“因为我浪费时间不肯赶快上厕所睡觉,但是你能不能我这样做你也不要生气,你要命名情绪。”我一听醍醐灌顶,曾经我跟他讲过命名情绪,把我的情绪讲出来,而不是把情绪发泄表现出来,自己反而忘
08 青少年自杀事件在增加,这些“突发事件”背后是长期酝酿以后的结果,如何更及时发掘和有效疏导?
这个问题很好,而且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我一个个的来说如何发掘,有一些情况会增加孩子自杀的风险,比如说有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家庭有自杀家族史,有过虐待史,创伤史,孩子非常冲动有很强攻击性等等,这是增加风险的一些因素。另外,孩子如果表现出来开始不再思考计划谈论未来,经常阅读跟死亡有关的内容,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不活了,或者本来抑郁的状态,突然哪天变得好像很开心,或者很云淡风轻,放下一切,把自己一些东西送人等等,和家人朋友隐晦告别,嘱咐一些重要的事情,托付一些之类,都是要注意的一些迹象。
很多父母跟我讲,不敢和孩子谈自杀,因为怕没事谈出事来了,把没有的念头,植入孩子的脑海当中了,我想跟讲的就是孩子想自杀这件事情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多早就开始想了,有多么的细节,像是写小说一样的丰富,我们不要以为孩子本来没有概念的,我们一谈他就开始想而且不一发不可收拾,一般发展路径不是这样。一般发展路径说孩子已经在想了,但他们知道不能跟我们谈,我们接不住。
事实上,我会建议家长如果愿意的话,做好准备之后可以跟孩子谈自杀这个话题,有几个好处,即使孩子他没有自杀念头会觉得我的父母很开明,这样问题都不遮掩着,不觉得很避讳、禁忌,他们会觉得我父母不错,挺年轻挺与时俱进,也会觉得你关心他,内心深度有这样的地方等着他。如果有自杀的念头,他会觉得如释重负,原来我爸妈也想过,也许他有点理解我多痛苦。关于对话上和细节措辞上这本书真的是很仔细在讲怎么样跟孩子谈。
图片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