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心享”栏目内容源自于“杨意谈心”每月公益咨询~为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下内容经过匿名、删减等脱敏处理,且均得到来访者的发布许可。 栏目希望借由分享杨意老师与来访者的谈话,为面临相似问题的人带来温暖和支持。在此,感谢愿意分享的来访者们,这不仅能够为相同困扰的朋友们带来启发,还有“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和陪伴。希望“心语心享”栏目能支持更多人勇敢地面对问题,并积极的去寻求帮助与答案。这份坦诚和勇敢,正是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世界的动力所在!

杨老师:您提到的困难主要是,孩子表现出不好行为的时候,大人指出的方式或语气容易刺激孩子来做一个比较对抗的回应。不知大人指出的方式是怎样的?比如是一种指责的语气,一种善意的提醒,或是其他?

来访者:第一种的情况比较多。比如看电视,我们提醒儿子已经观看1个小时了,他会回答再看一会儿。然后过几分钟,我们又提醒超时了。他会说快好了,然后一次两次反复,然后我们就容易失去坚持的耐心了。


杨老师:对这个具体情景,我们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环节,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我们双方达成个共识,一天假设是看1个小时的话,那么我们双方都要遵守这项规定。我不能哪天心情不好就不让孩子看,孩子也不能哪天贪玩就多看。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那可以考虑替代性方案,比如说从明天的时间份额里扣除,或者今天让他知道不遵守规定的后果。而不是说我再看一会儿又一会儿,然后可以无限地往后延,那孩子当然不会遵守规定。唯一的结果就是父母发脾气,时间久了孩子心理上疲软了,也就无所谓了。


来访者:对,就怕我们发脾气多了,孩子变皮了。


杨老师:是的,这种关系模式的确要留意避免。父母有权利管教孩子,哪怕不表现出愤怒样子,已经有一份威严在了。如果现在责骂都没有用的话,我们以后能够做的引导恐怕会越来越少。这好像打牌,能出的牌都出尽了,还能够怎样呢?孩子只有八岁,人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重新设计双方的相处模式,以及制定与履行双方的合约。


来访者:怎么做呢?就还是用看电视的例子,周末我们都要工作,就只有奶奶在家里监督他,奶奶基本上管不了他。执行起来很有难度。

 杨老师:对,这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老人带孩子是有局限性的,那这种情况之下,你们能够调整一下工作时间吗?留出一些时间来管教孩子,陪伴他,塑造他的习惯。等培养好孩子的习惯再专注工作,是否有这个可能性呢?


来访者:比较难。我们从事的工作周末比平时忙,这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谋求生计,周末实在没有空余的时间。


杨老师:的确令人为难。在这份无奈中存在的风险是,挣到不错的经济来源,但与孩子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我们今天只是一次面谈,没有后续,时间有限,我提供几个思路,供你参考,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参回顾可能有一些新的体会。

第一,想办法压缩工作的时间,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而且是愉快高质量的相处时间。这个事情必须由你和你太太亲自来做,不能由奶奶代劳。尤其是周中的晚上或者周末的某个时间段,你寻找可以和孩子好好相处的时间。这个相处不是和他聊学习聊作业,而是聊一聊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其他可以增进你们互动和关系的事情。


来访者:我喜欢玩那种机动游戏,偶尔我会带他去玩一下。比如赛车游戏,我看着他玩,他玩得高兴了甚至忘记回家。


杨老师:挺好的,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一个月安排一次带他去玩机动游戏。除了玩本身,还可以聊他玩的体验和其他他有兴趣聊的话题,在来去的路上或者顺带吃饭的时候,创造可以聊天的机会。


刚才说的第一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愉快的谈话,而第二是当他反驳发脾气的时候,要及时、大方、慷慨地肯定孩子说得对的地方。比如你说他看了一早上电视,然后他说只有1个小时,这时候你可以给与肯定的回答。你也可以解释清楚,一早上只是夸张的表达。当孩子反驳时,只要他说得有道理,你就慷慨地肯定他。


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一个大人指责你玩了一个早上。然后你说哪有一个早上,没有那么久。于是那个大人就道歉并肯定你的说法,你当时会有什么反应?

 来访者:我会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自己超时了。


杨老师:对,你会有点不好意思。这时候如果我再跟你对话,你是不是比较容易听进去?否则两个人就一直吵,对着干。所以父母这边可以先降温,只要孩子说得有道理,只要你们有错就马上承认。你可以这样表达,比如“对不起,我不该跟你大吼大叫”,“对不起,我不应该说伤你的话”。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孩子反应会很惊讶。 就好像他本来全副武装要跟你对着干,你这么一说他突然就松下来了,他的戒备减少了,之后才可能开始对话。


来访者:
那他超时看电视的事,我们就不提了吗,还是采用其他的方法?


杨老师:那是另一件事情,刚刚降温那点你一定要做得非常充分,才有可能谈超时的事情。关于主动、慷慨、诚心地承认自己说错或者做错的地方,这你能做到吗? 来访者:可能一下子做不到,要慢慢去适应。


杨老师:这个自我觉察是很坦诚的,也是有用的。即使作用不能最大化,也比没有作用好。这步如果你做出一些努力,孩子会更尊重你,会更信赖你,反而能不怒而威,他也会开始以你为榜样。


来访者:所以孩子和我互动当中,我以身作则,他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向我学习。我爸爸是这样子的,我也要这样子。


杨老师:对,你刚才说到一个信用的问题,比如孩子妈妈答应带他出去玩,因为工作原因取消了。孩子就很不高兴,他认为妈妈答应的都做不到,以后他也不会信守承诺。如果你能够坚守承诺的话,他在你这边感受到尊重,他也可以慢慢去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有的人一诺千金,有的人说了就忘。他会意识到人和人的处事方式不同,他也要区分对待。当孩子觉得父母食言,打算效仿这种方式,你可以如何应对呢?


来访者:先和他道歉,解释清楚原因。然后和他约时间,下次弥补,这样可行吗?


杨老师:好的,如果我们发散思维想一想,还有什么角度?


来访者:比如说他心情肯定不好,让他发泄一下,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


杨老师: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你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有没有相同的感受呢?


来访者:
有啊。如果有人放鸽子,我会不高兴,心情比较郁闷。


杨老师:如果这个人在别的事情上又要求你说到做到,你会是什么心情?


来访者:我会觉得他双标,对别人要求那么多,对自己又没要求。


杨老师:这时候如果你发脾气,对方说你干嘛又发脾气了,你会怎么样?


来访者:我可能抓住他爽约的这个事情不放,明明他不对在先。


杨老师:对,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时候你希望对方做些什么,你会觉得心里舒服一点呢?


来访者:如果他先承认自己不对,我不会那么生气。如果他愿意做出一些补偿,可能这个事情就结束了。


杨老师:为什么他的道歉和补偿会让你感觉好一些?


来访者:因为他的态度让我觉得他讲道理。


杨老师:你觉得自己得到尊重,这个错误得到了一个修正。其实孩子和我们的反应是很像的,他们也想要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


来访者:可是,有一个问题,如果父母经常跟孩子道歉的话,会不会破坏了父母的形象?


杨老师:
如果说你犯错了不道歉,这是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霸道不是威信。我们可以来看看什么叫威信。威信是以德服人。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推崇仁义和礼仪。如果有错,大大方方地道歉,这恰恰是在树立威信。如果你的同事或者领导勇于承认错误,你会更加尊敬他,还是觉得他好欺负?


来访者:我会更尊敬他。


杨老师:除非这位同事或者领导能力不行,你才会质疑。可是作为父母,你们具备孩子所缺乏的能力。他需要你也尊敬你,如果他也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会发自内心地更加佩服你。


来访者:还有一个问题,妈妈解释因为工作忙取消了约定,答应后面补上。孩子的情绪还在,他会觉得妈妈以后还是会忘记约定,这个时候怎么处理比较好?


杨老师:只要孩子说得有道理,就努力地肯定他。 这个问题从常理上推断,孩子的逻辑是对的。虽然他只有八岁,已经懂得如何甄别情景。以后走上社会,即使他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也比较清醒,不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你可以热情地鼓励他肯定他的想法。


其次,我们自己食言,则需要为此道歉。如果孩子愿意听,我们可以解释理由。如果孩子不愿意,那么给他时间消化他的情绪。然后,我们还可以做出实质性的补偿,比如空出工作时间表上的某一个时段留给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诚意,道歉不是动动嘴皮子,也不是息事宁人,而是真诚的和解与实际的行动。我们至少要有一份谦卑,换位思考一下。孩子答应了看电视1个小时,他没做到。就像我们答应了带他出去玩,临时有事也没达成,其实是相似的情况。

来访者:你的意思是我们首先要自己树立榜样,再对孩子提要求。

杨老师:对,至少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有在努力,即使做得不完美。但是没有关系,父母和孩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只要我们真诚地努力,把对方放在心里,那就很好。

来访者:你的意思是,以后如果碰到看电视的问题,就算他超时了,我们也不要过多的去指责他。

杨老师:指责不是重点也不是目的。这是一个互相监督的过程。 你可以这样和孩子对话:我们意识到之前的做法双标,要求你说话算话,我们却有爽约的时候。对不起,我为之前的双标道歉。我希望大家尽可能信守承诺,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比如看电视,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到你?在不同的时间点提醒你能不能奏效,30分钟的时候提醒一下,或者45分钟的提醒一下,你觉得呢?

来访者:如果制定了这个计划之后,他做不到怎么办?

杨老师:这也是事先要说好的约定:如果孩子做不到,那么超时的部分要在第二天扣除。你观察一下孩子后续的反应。

来访者: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说,把明天的电视时间也看了。

杨老师:你可以试试以下做法:如果不耽误作业和睡觉时间,孩子可以看2小时;如果其他事情有所耽误,还是维持一小时电视时间。 把一部分主动权放到孩子手里,让他学着练习自己安排时间。

来访者:好的,这可以试一下。

杨老师:我们来做一个收尾。第一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愉快的谈话。现在孩子还小,父母的陪伴很重要也很被需要。等他更大了,父母想陪伴,他可能还未必乐意了。一方面在生计和陪伴之间确实很难权衡,另一方面现在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可以的话,恐怕还是得尽量留出亲子互动的时间。第二是当他反驳发脾气的时候,及时、大方、慷慨地肯定孩子说得对的地方,并为我们做错的双标的地方道歉。第三是在试错中制定和执行新的合约。 贯穿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不必追求威严,而是互相尊重、随和而有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