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1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杨意谈心”在新年里的第一次谈心,我也想接着这样谈。

图片来源:pixabay

昨天,我和4岁半的孩子用颜料在石头上画画。沉浸在作品中的我,突然被他的一声大哭惊醒。我抬头一看,他橙色的石头上抹了一块违和的棕色。

他错怪我把棕色混进了橙色颜料盒里,再被他不知情沾出来,所以玷污了原本应该满是橙色的画面。我第一反应是解释,但他不听,一个劲儿地哭。

我理解,他是心疼画被毁了。但我知道这是可以挽回的,只要在上面再涂一层橙色就可以修复了。

于是,我提出帮他修复,他大叫着“不要!”。

我共情,“我知道你很生气”,没用。

我安慰,“我可以把它修好的,相信妈妈”,没用。

在情绪决堤的边缘,他嚷嚷道:“你再也不是我妈妈了!走开!走开!”边嚷嚷边拽我的腿,把我脚上的拖鞋一把扔到边上。

图片来源:pixabay

当时,我的心底有一个冷静的声音在说:这只是孩子在表达生气,你可不要掉到“你再也不是我妈妈了”这句伤人的话里面呀。 此时,因为他强硬地坚持要我走开,又拉我腿又扔我鞋,我说,“好,我走。”说出这话时,我注意到我的声音里有“走就走”的小赌气。 孩子同时也跑开去找爸爸。 而我也独自来到卧室,让自己在那句伤人的话里掉了掉,在情绪里掉了掉。我感到生气,但气焰并没有太强烈,给当时不在场的先生发了短信,讲述了事件过程和我的委屈。 情绪稍微冷却了一段时间,我从卧室走到办公的房间,孩子听见了我的脚步声,叫:“妈妈!妈妈!妈妈!”,想要过来道歉。 而让我惊讶的不是孩子的主动求和,反倒是我这个当妈妈的没搭理他,还在赌气——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当孩子道歉我要如何回应,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于是,我似乎在看另一个人一般,我看这个人如何自发、自行、自然地上演她的行为

图片来源:kidsworldfun

见我没回答他,孩子跑到我办公室,道歉。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对他说:“知道吗?你是我孩子,这是我的幸运,我很珍惜;我是你妈妈,这也是你的幸运,你要珍惜。” 我边说边惊讶于这句话背后的意图是树立他对父母感恩和内疚感可我真的认同这个做法吗? 他心不在焉,并不理会我的话,我也表示不接受他的道歉。他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第二次道歉。 这次,我也改了方式,我问他,“你喜不喜欢我是你妈妈?” “喜欢。” “为什么呢?” “因为我最爱妈妈了,你永远都是我的妈妈!” “谢谢开开!我也最爱你了,我会永远都是你的妈妈的。那你还要不要说那句话?” “不说了。”

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 “因为说了我就没有妈妈了。” “对。”我惊讶他这么答,更惊讶我这么回。 “我是不是好妈妈?” “是。” “你要不要珍惜我?” “要。” “什么叫珍惜?” 他马上用轻声细语的方式说话,表示这代表了珍惜。 我说,“对,珍惜就是要尊重、善待。”

图片来源:pixabay

虽然这么说,但我不确定他究竟能明白多少,但我似乎还是需要说出来。

后来,因为他想看十分钟卡通片,找我来一起看,我虽不想看,但碍于他的坚持,我答应了。到了客厅,先生继续让孩子表达道歉和给我拥抱,我都接受了。

没有想到的是,等到电视开始,我的眼泪反而滚了下来,我感到很伤心,很伤心

为什么在孩子道歉和我们合好之后,我反而突然伤心?

这让我惊讶不解。

02

我试着去体会,去追根溯源。

我的思绪飘到,在成长的某个时刻,我又何尝没有想过,如果我的父母不是现在这样的就好了?!

固然我的父母很好,我很感恩ta们,但是凡事不会100%。总会有某些时刻,哪怕0.001%的程度,会感到被父母伤害或者不接受父母

我突如其来的伤心,是因为我联想自己曾经受伤的心境,不禁怀疑:难道,“你再也不是我爸妈了!”所表达的对父母的不满、失望、抗拒、愤怒,是普天下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逃不掉的共同体验?

图片来源:pixabay

我突如其来的伤心,也是因为我可以想象,如果我的父母知道,如此全心全意爱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那ta们肯定也会有受伤的心境。

我也可以想象,有多少父母,被孩子强硬甚至绝情对待过?那时ta们何尝不是感到委屈、疲惫、有苦难言?

所以我的眼泪,有为我自己,为我父母,为作孩子的,为作父母的……为冲突中的双方共情,卡在中间没有出路般伤心。

但这还不是全部。我意识到,我在这次处理中无心流露的“赌气”加“让孩子感恩内疚”的意图,并不是我所认同的。

我担心如果以后继续这种处理方式,时间久了会伤害到孩子。因为我需要做的是引导他,而不是用“感恩内疚”来束缚他。

图片来源:pixabay

而且,当我在用冷脸向他强调他应当感恩珍惜我的时候,我似乎在重温什么。

在我用感恩内疚束缚孩子的同时,我扮演着曾经这样束缚过我的另一方,儿时被束缚过所产生的伤痛,在隔空回响,再次感到疼痛,而我若缺少觉察地延续这种束缚,就可能延续相应的伤痛,这让我心痛。这,才是我眼泪的源头。

的确,孩子应当感恩父母。但同时,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很多孩子,包括成年后的子女,都经历过“我们是你父母,你要感恩,如果……就是不感恩,就该内疚”的熏陶。

这些孩子,一旦对父母心生不满怨愤,就会同时伴随着同样强烈甚至更强烈的罪恶感、内疚感和羞愧感,因为孩子对父母生气、埋怨、不接受、记恨是“不对的、不当的、不孝的、自私的、无理的、要杜绝的……”。但是越内疚、羞耻、负罪,又会越生气、埋怨、不接受、记恨,从而拷上一个自相矛盾、循环加固的枷锁

图片来源:pixabay

透过眼泪,我意识到,也许现实就是有一天孩子会希望ta的爸爸妈妈是另一个样子,哪怕爸爸妈妈已经做得很好了。

而这一天的来临,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不需要产生自怜自艾的悲伤(do not take it personally)。

虽然我很努力、用心地去做,但我仍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和期待,无法达到孩子理想中的百分百。

虽然我很努力、用心地去做,但我还是会在某些问题上阻碍ta、令ta生气、令ta感到不被理解。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不理解,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杜绝的。我们普遍有过这样的经历,两方在一件事情中,一方觉得答案显而易见的,另一方却死不承认,或者一方反应强烈的,另一方就是觉得完全没道理。

没有妈妈是完美的。再说,追求完美,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家长的自尊/自我成就/自我重要感的需要?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有限的能力中探求更多的可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发展,争取在当前的局限和狭隘中求得一点突破,并且在即使有突破但也仍不失局限和狭隘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尽力理解ta、支持ta。

在母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哪天,那个未来必然出现的时刻到来,如果ta真的希望妈妈是另一个样子,我希望我能第一时间知道!

是的,如果未来我的孩子真的在母子关系中感受到委屈和失望,希望妈妈是另一个样子,我希望他能愿意告诉我。

想到这里,我决定我要和他进行另一次认真的、坦诚的、平等的谈话。

谈话一开始,我就要向孩子道歉:妈妈要和你道歉!

当你说:“你再也不是我妈妈了”,我是很伤心。但是我想了想,我不应该因为我会伤心就不让你说

图片来源:pixabay

你不喜欢妈妈,或者妈妈对于某件事的处理你不同意,你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想法,妈妈希望第一时间了解你的想法。我不应该因为我会伤心就不让你说。

恰恰相反,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你生气受伤的时候,我越该在你身边,陪你好起来。

我会问你:“告诉妈妈我哪里伤了你。我可以弥补吗?还是你不想我弥补,只是生气?那等你生完气妈妈再来问你,看我可以做什么。

有些时候妈妈、爸爸、或任何人,不可避免地会让你感到不开心,就像你也有让妈妈、爸爸不开心的时候一样。但是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这些改变的,比如我爱你,比如我非常非常想知道你的感受,我会尽力去明白你,然后一起看我们怎么样改一改更好

等你好起来了,我再告诉你,你要学习直接表达,比如也许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你是我妈妈,你怎么还把我的画搞坏了,你还不承认!我很生气!”

那时,我也会再次向你解释,“我记得我没有把你的颜色混在一起,我感到被你冤枉了,我不喜欢被冤枉,你说我不是你妈妈了,我很伤心。但整件事这是一个意外。我们可以把它修补好。”

图片来源:pixabay

当我摆脱了情绪的“牛角尖”,我的悲伤瞬间消失了,戛然而止。

取而代之的是,晴朗。一扫之前的阴霾,晴空万里。

带着期待的心情,我和孩子在第二天进行了这番谈话,虽然不知道他听懂多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理解妈妈的用心,但等他长大些,等他有能力表达更多,期待着听他说!

小结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听到孩子说“你再也不是我爸妈了”,这一定是让人难过的。

虽然这是一句不恰当的表达,但事实上,有些年纪小的孩子的表达更加极端,比如他们会对父母说“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

孩子语言组织能力弱,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且ta们对“杀”、“死”、“恨”的理解,和有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对“杀”、“死”、“恨”的理解不同。

最重要的是,再不恰当的表达,也是孩子内心想法的外在诉求!

我们固然要觉察和照顾好自己的伤心和情感需求,但是也要小心我们的伤心和情感需求占据了我们全部的内心,从而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呀。

图片来源:pixabay

没想到,文章写完后的今天,又发生了一次神似的事件。儿子找我要新鲜水果当玩具,我只给了他一颗苹果,他要更多时被我拒绝了,于是他说:“我不要你了。

我说:“你想说的是,你不要和我玩了,是吗?”

“不,不是的。是我不要你了。”

“哦,你不要我了,那然后呢,你会怎样?

“我就没…”话到嘴边吞进去,估计是意识到“我就没妈妈了”说的是他的损失,于是迅速改口成“你就看不到我了!”

“哦?为什么我就看不到你了啊?”

“因为我不要你了,我把你丢了,丢到垃圾箱里了!”说得眉飞色舞。

图片来源:pixabay

“天啊,我被你丢进垃圾箱了!那我要赶快爬出来。”

“但你爬不出来的。因为我用锁锁上了。”

“哦,那我拿钥匙打开,就爬出来了。”

“不行啊,锁不是在里面,锁是在外面,所以你不能打开。”

“哦!有道理。那我用手机打电话找人来,或者我就大喊‘救我啊,帮忙啊’,就会有人来帮我打开锁的。”

“但是,我变出一个调皮的青蛙,它不只吃苍蝇,它还吃人呢!它连警察都吃!”

“啊?!这么厉害的青蛙。还吃人啊。”看我大吃一惊,他非常得意,手舞足蹈地进一步形容他那调皮的青蛙。

我只好问:“它把人都吃了,那是不是把你也吃了呀?”

“不会的,因为是我做的它,它会保护我!”

“哦,它会保护你,但是会吃其他人。所以如果我从垃圾桶里爬出来,它就会把我吃了。看来我不能出来啊。这可怎么好呢?”

……孩子早已忘了最初的生气,我们乐呵呵一边继续编故事一边欣赏他编的故事。

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