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20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从古希腊格言“认识你自己”,到释迦摩尼教导的八支正道中的正念,到现代心理学的对自我意识、情商的研究,自我觉察和驾驭是一个联结东西、跨越古今的话题。

什么是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对自我,包括思想、情绪、体验、能力等,有觉察有意识。

对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研究最早出现在1972年,ShelleyDuval and Robert Wicklund提出自我意识理论。“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会评价我们现在的行为,并把它们和我们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作比较。我们成为自己的客观评估者时,就是我们变得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认为自我意识是实现自我控制的主要机制。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aniel Goleman 在他的畅销书《情商》中,把自我意识定义为:知道自己的内在状态、偏好、资源和直觉。也就是,好像有一个摄像头,对内心世界包括升起的想法和情绪看得到。DanielGoleman 也认为自我意识是情商的最重要的基石。

自我觉察为什么重要?

我们的头脑非常擅长于储存我们是如何应对人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反过来条件反射般地固化我们的头脑。当遇到类似的人事物时,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应对。

而自我意识,就能让我们觉察到这种条件反射和头脑的预判预设,然后进一步让我们从这些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且有可能“提前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也因此,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心理健康都更好,对生活的态度也更积极,生活阅历更深,对人也更有慈悲心。

但是,这些好处不一定哦!

Anna Sutton 在2016年做了一项很重要的研究。这项研究是把自我意识拆解开,看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包括:静观当下(正念)、自我反思、洞见、思想反刍(也就是像牛吃草把草从胃里倒回嘴巴里咀嚼,一件事原地打转转念念不忘)。如果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里是静观当下加上自我反思、洞见的话,那么这样的自我意识带来的是自我成长、接纳、主动。而如果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里是静观当下加上思想反刍的话,那只会增加精神包袱。

因此,不只是我们觉察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觉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有谁对自己的念头和情绪看到了很不满?

我首先举手!

事实上,人人中枪。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觉察得到我们的念头和情绪,然后我们立马就去讨厌、斥责、贬低、甚至辱骂这些念头和情绪了。所以不仅要关心我们觉察到了什么,还要关心我们如何觉察,能不能带着不加评判的温和开放的态度去观察。

如何能不加评判地温和开放地去观察呢?这里分享一个称为“正念自我关怀”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Christopher Germer和Kristin Neff建立的正念自我关怀中心)。

正念自我关怀有三大基石

1.正念觉知静观当下:觉知痛苦的存在,诚实地看到自己痛苦是什么,不逃避它,也不认同它。

2.共通人性:意识到痛苦是普世经验,我正在经历地这些痛苦与不完美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不是我才有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的相通的经验。“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3.善待自己:问自己如果是你关爱的人(比如好朋友)有这样的痛苦,你会如何对待ta?然后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來对待自己,安慰、理解,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攻击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