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或者出国的时候,想要获得成长,挺住历练,都要经历一个走出舒适区、不断适应的过程。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想要顺利通过这个挑战,和“能不能适应好”和“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是有很大关系的

Image

图源/freepik

首先,我们要理解“舒适区”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及“舒适区”诞生的背景。其实早在1908年,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就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一定的工作难度之下,人内心想要做好工作的动机,会给自己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说工作难度越大,而内心的动机又越强的话,那么心理压力肯定会越大。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心理压力适中的时候,工作绩效最佳。心理压力过小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导致工作绩效下降;当心理压力过大时,过度的紧张焦虑会干扰记忆思维,同样导致工作的绩效下降。所以心理压力和工作表现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一条倒U型的曲线。在这个定律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教育学家提出的舒适区、拉伸区、恐慌区的概念。 

图源/Wikipedia

在舒适区里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是也可能感到无聊厌倦。在恐慌区慌张失措、无所适从,不堪重负,濒临崩溃。而重要的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还有一个学习区/拉伸区。来到这个区域,我们会觉得不那么熟悉,有一定挑战,但是又不至于压垮我们。反而会让我们产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和兴奋感。在这种感觉的推动下,我们不断学习进步,我们的舒适区就被扩大了,适应力也就提高了

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要有主观的想学习、想拉伸的意愿,才可能感到那种兴奋。如果我们自己还没准备好,硬被人推出舒适区,就很容易直接进入恐慌区。在恐慌区里的孩子通常会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调整过程,之后有些孩子最后能调整好,走出来;有些孩子可能就陷入抑郁,一蹶不振,也就更加害怕走出舒适区了。

Image

图源/freepik

孩子走出舒适区、提高适应力的过程有以下三个要素:第一,要想让孩子提高适应力,就要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第二,要走出舒适区,孩子自己也需要做好准备,自发地接受舒适区外的挑战;第三,进入学习区/拉伸区之后,孩子感受到的压力要适当,高于舒适区的压力,但是低于恐慌区的压力,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快感。

真实案例解析,帮孩子迈出那一步

接下来,我们就家长们遇到的真实经验和困惑来讲讲,如何在生活当中做到:把问题变成机会,帮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感到胜任感,且不会感到压力过度从而走出舒适区,提高适应力。

01

我这样对孩子放手,对么?

第一位家长的分享内容如散文般细腻,我这里给大家截取了一部分文字:

“在我处于恐慌区时,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许多压力,而如今忙碌的生活让我在无奈中选择了放手。没想到,放手后我发现孩子考前自己5:40起床开始复习了,发现孩子一早收拾好书包去学校,自己安排好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发现孩子还在小学阶段游学后学会了做小视频,发现了在考试后会反思考试中的经验与不足。而我所做的全部努力,也只不过是静静地在一旁欣赏和时不时地赞美一下。也许正如杨老师的讲座中所说,扮演家长角色时,如果我们可以将对孩子无意识的指责抱怨变成对孩子的欣赏赞美,如果我们可以高看孩子一眼,就不难发现孩子更愿意和我们分享各种事了,ta的微信、日记对我们开放了,每天回来还会和我们八卦学校的各种梗了。我想,放手给孩子时间、空间,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与此同时,和孩子保持一个顺畅沟通的渠道,每天留出些时间和孩子腻在一起,敞开心扉地交流,彼此体验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也许我们彼此都在给对方能量。”

Image

图源/freepik

接着,这位家长问我:“我这种放手的做法可取吗?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就这次考试成绩而言其实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得了评比一等奖,我想这是ta每日每周积累的结果,我能够看到ta的付出。用老师今天讲的术语来说,这可能是孩子的尽责心。孩子很喜欢十一学校,我也觉得十一学校的老师都很有爱心,他们会及时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再次感恩生活。前一段时间孩子对我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想往后日子就交给时间,这里也想请教杨老师,目前的我陪伴策略还需要哪些调整和完善,未来日子我大致如何安排?”

从这位家长的反馈来看,现在和孩子状态调整得非常好。当然生活依然艰辛,学习仍旧不易,可是两个人各自的状态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调整得非常好,那就说明现在的方式方法是可行、可持续使用的。同时,也要像我们之前说的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如果发现了有什么新的问题了,我们再根据新的问题来调整。

图源/freepik

这段故事也不能够代表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只是说当我们舍不得放手,或者是有点焦虑不放心放手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有人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也许在我孩子身上也可以试试。如果我们现在管的方式效果不好的话,何不考虑换种方法呢?

02

老不愿和我聊劣势学科,怎么办?

另一位家长留言中提到的问题是:孩子住校,每周回来一天可以聊聊学习外的各种校园趣事,也可以聊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一旦聊到劣势学科、学习规划等需要付出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内容就不做声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是该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将问题变成机会,还是静观其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位家长已经做得很好了,能够注重沟通,同时还能注意到沟通的时候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行为,和孩子保持了一个很好的关系。但是作为家长要如何来解决孩子不愿意谈劣势学科、学习规划等话题的问题呢?

Image

图源/freepik

其实另一位家长在留言当中也说到,自己对一些重大的问题需要做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会觉得很有难度,我看到之后就会觉得这位家长特别实在,特别坦诚。对于需要付出深度思考和反思的内容,对谁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其实孩子的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沉默,是因为真的没想好,而非故意找别扭。

这时,我们还是可以先问问自己,我们是怎么样面对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事的。我们是否也会从回避开始,一直回避,直到回避不了了,被它折磨得寝食难安,彻夜难眠?而之后我们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再回到问题中的情境: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自己面对这些难事的故事,让孩子看到面对难题时,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有什么样的思考过程,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看,等等。ta会从你的经验当中学习到很多,也会自己思考如何将你的东西套用在ta的身上。你也可以参与进ta的思考当中,因为孩子这个时候不见得有这种这种思考能力。

Image

图源/freepik

那么具体到面向劣势学科要怎么提高、学习规划怎么做,需要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整体的把握。他自己有哪些熟练的学习方法、对于哪些类型的问题比较拿手、如何把对自己有用的方法应用到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这些都需要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习惯有所了解、加以归纳,而这有可能是在孩子的舒适区之外的。作为家长,在用自己的故事帮孩子思考如何面对困难之外,我们也可以帮孩子进行归纳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学习。

  “走出舒适区之后,

  我和孩子都成长了”  

一位家长在留言中写道:“进入小学段后,发现家长适当放手,让孩子经历ta应该经历的一些事情,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时间规划更合理了,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了等等。还有一位家长说,在我们讲课之后,他之前觉得孩子的一些问题,现在想想好像变成了优点和优势,心一下子就打开了。”

Image

图源/freepik

一位家长的留言中,似乎有一种对于教育孩子、辛劳的生活的理解,和一份对自己的体量。这位家长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杨意老师讲的适应力这个问题 很有意思。经杨老师一讲,我突然明白了,一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不适应或适应得不好。比如因为孩子上学我搬家了,面对新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点不适应,可每天的忙忙碌碌,早上5点多出行上班,看着朝阳感受这个城市的苏醒,将自我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中,又觉得非常充实,也能逐渐找回归属感。” 确实,当我们身处大都市中,觉得自身渺小,但同时又被这个城市本身的活力,灌入了新的动力,这两种感受是很微妙的,是相辅相成的。而此时,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这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让ta也产生压力。所以,当生活中有了变化,我们也需要适应,进而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这都是互相的。

Image

图源/freepik

我非常感谢所有家长们的反馈,所以上面放出了其中的几则,也给大家一个参考。当然,走出舒适区,提高适应力的具体方法还是因人而异的,还是要记得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将砸到我们的石头变成向上攀升的台阶。

Image

图源/freepik

编辑:孟添 陈墨林 zz

排版:陆明 zz

校对:葛言 葛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