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0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杨意谈心”
很多家长反应,觉得和孩子的沟通中,仿佛总是有一层看不见的壁垒。
有的时候,当我们在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我们觉得那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孩子总是充耳不闻,躲着我们。还有的时候,当孩子和我们意见不合时,孩子总是固持己见,不听我们的建议。甚至有时候,孩子还会做一些令我们匪夷所思的“小动作”。
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已经不再是单箭头地“我说你听”,孩子有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家长也需要更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了。

图源/freepik
01.
不必说服孩子走我们规划的路
“孩子以后想走竞赛这条路,但是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先注重培养综合能力,意见不一致,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该如何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孩子的未来谁做主,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辩论题,几乎每一代的家长都会规划给孩子的理想职业,公务员、律师、医生霸占了前三。我们家长经历过社会的磨练,总结出来最优的职业,摆在孩子眼前,孩子却不屑一顾,双方难免争执不休。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对于孩子的未来规划意见不一,可以想象家中开了不少场辩论赛。
其实除了各占一边地“打辩论”,我们还可以开“圆桌会议”。家长和孩子可以坐在一边,一起开家庭讨论会,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把作为家长的倾向先放在一边,心里不要想着说服孩子。我们假设现在就是一场职场上的圆桌会议,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在公司里为自己的一个设计方案争取实施的机会,我们也给ta这个空间去解释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一旦我们去这样想象的时候,在孩子侃侃而谈、畅所欲言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少一份护犊的担忧,少一点向“不同意”的自然倾斜,反而更能欣赏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计划。

图源/freepik
因为我们也还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既有自己的想法,又不刚愎自用。所以,只要孩子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言之有物,逻辑缜密,这都是能力的表现,都是值得鼓励的。如果我们发现ta说的有严重偏离事实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我们了解到的事实讲出来,做一个对比,做一个讨论,帮助ta规避风险。
在这个问题中,家长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和孩子意见不一致,我是怎么想的,我为什么这么想?双方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陈述出来,但是过程尽量避免和孩子成为“上下级关系”。不要因为我们是家长,是大人,就好像我们要推进我们的决议一样,希望作为下级的孩子能配合,一旦不配合,作为老板的我们就很头痛,就一个劲儿地想说服孩子来配合我们。可是,这事关孩子未来的学业和人生发展,是孩子的事,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发展成“上下级关系”。

图源/freepik
我们家长想要协助孩子做决定,那我们就是在一旁提供帮助的这样一个角色,我们可以平等地提出意见来讨论。当孩子和我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孩子提出不同意见是有勇气的,ta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其实还不错,就可以翘首以盼“青出于蓝胜于蓝”了。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态从拼命说服、逼迫孩子同意我们调整成欣赏的、欣慰的,沟通成功的第一步就迈出了。
回到竞赛还是综合的这个问题,假如孩子执意要冲击竞赛,通过家庭讨论会,我们家长也是可以同意孩子去试一试的。我们可以给点时间观察,一个学期或者一年,没准到时候回头一看,这个决定还是不错的。
像这样的探险会是孩子人生中很难忘的一件事,如果以后孩子遇到了挫折或者胆怯畏难的时候,我们都不需要给ta灌心灵鸡汤的,只要说“你还记不记得你那一年,我们都劝你不要这么做了,但是你坚持了你的想法,也说服了我们,结果你还真的做成了。现在你遇到的可能确实是一个难关,但是如果你能找到自己心里想去的方向,我觉得你是能够走到的。”像这样基于ta的亲身经历的鼓舞,可以在ta暂时失去力量的时候,重新和自己内在的力量连接起来。
02.
耐心解读孩子的“奇奇怪怪”

图源/freepik
我们想到这里,会不会就对于这个孩子的行为有一点理解了?可能这个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也没有计划过,但是内心有强烈的渴望,希望被注意到,渴望强烈到让ta盲目地被推着走。可能以前偶然有那么一次,发觉自己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赢得了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希望被注意的心得到了满足的,但是代价是负面,有老师批评,同学也可能扔白眼,所以ta的心同时也是在被伤害的。这种行为就像吸烟一样,满足我们的同时,又在伤害我们,我们还很容易被这样的行为套牢。
这时候,我们家长可以做的,是多放一些注意力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注意力可以是多样的,正面的,落在一些小细节上的。比如,我们可以去注意ta的穿搭风格,是不是比较有时尚感,有个性;我们可以去注意ta的兴趣爱好,是不是手工很好,喜欢做乐高或者模型;我们可以去注意ta的反应力是不是比较快;我们可以去注意ta是不是很会收拾、规整东西。不管是什么方面,我们去注意它,然后给孩子一个很积极正面的反馈,这样ta就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体验。

图源/freepik
03.
卸下孩子心防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接下来,我会建议我们就对自己假设,我真的是这样“坏”,只是我没有意识到,那么接下来这一周,我就好好地留意一下我的“坏”。然后,我们要认真地跟进、落实这个关于自己的“探测项目”。还要时常换位思考,问自己“如果是别人对我这么说/做,我会有什么反应?”,“如果我对除了孩子以外的人说/做,那个人可能有什么反应?”通过这两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去找找感觉,可能就会发现,我确实有点“坏”而不自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身边其他家人的看法,从他们角度看,我对待孩子怎么样。

图源/freepik
其实,人有心理防御是正常的。尤其以后孩子到了社会上,如果孩子总能很快地对别人卸下心理壁垒,我们作为父母反而会倒吸一口凉气。孩子有防御,说明孩子具有正常的反应机制,说明机器没坏,运转正常。
而我们更多的自我觉察才是解开孩子心防的钥匙,可能我们无意识地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那我们就可以调整,避免我们之间的交流被压力堵住,此路不通。又或者,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言语被情绪控制,唇枪舌剑,声嘶力竭,真正的信息就被掩盖了,这样的沟通就很无效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