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没明白

First published by Dr. Yi Yang on 1/13/2020 on Wechat 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

This article is about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 promoting free fun observations, and having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them.

在带儿子(三岁)的日常中,发现了一个令我警醒的问题。让我用三件事例来形容吧。

(一)

在洗手台前,我只惦记孩子能老实把手洗了。突然听到他说:“看!是赛车,很快!”

我没明白。

他继续盯着水流:“赛车!”。

我拿出明明不懂但是可以装懂的方法,问:“赛车?哦?有哪些赛车啊?”

他把他喜欢的赛车耐心数了一遍。

对话的这会儿功夫,为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才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原来,水流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似乎被“分成”不同的侧面,各自涌向洞口。这让孩子“看到”如同多辆赛车在争先恐后地往下冲!

当我明白的时候,我终于给出了一个惊喜的回应“哦!赛车!是啊!像赛车!”这时我叫得可能比他还大声呢。因为,我好惊喜,如同收到礼物般——这样看待水流,好新颖、好有趣啊!

(二)

在餐桌上,我只惦记着孩子能老实吃完别把渣滓搞得到处都是。他可好,突然把啃着的苹果递过来,问我:“哪里高?”

我没明白。

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剧情常规了:面对孩子的外星话,妈妈经常不明白:)。

不过,从不明白到明白的要点是,看!看他正在看的地方。真的,看。

原来,他看到苹果上啃的痕迹,凸凹不平。于是他问“哪里高”。

尽管还是不明白为什么问这个问题,至少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先回答这个问题。我说:“这里高。”

“咔擦”一口咬下去。满足地。开心地。

“现在哪里高?”

“这里高。”

“咔嚓”

“现在哪里高?”

“这里高。”

“咔嚓”

…… 吃苹果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也可以玩出花样来,自得其乐。

能随手找乐子,何尝不让人羡慕??

(三)

我请孩子和我一起把洗干净的碗碟从洗碗机里拿出来。我只惦记着一步步清空洗碗机。一开始,都正常——我眼中的正常:

孩子拿起两只勺子,边递给我,边说“两个”。我附和着拿过来装进抽屉。

再拿起三把餐刀,递给我,“三个”。我附和着拿过来装进抽屉。

再拿起一把筷子——数起来了!“一、二、三、四…”这时,等着装进抽屉的我,萌发不耐烦。

不料,数着数着,他干脆唱了起来!“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天涯在海角,我的朋友在哪里…”这时,我头上三条线。因为,我要我的筷子啊!

我站在那里等他扭完。期间,因为着急我产生了对他行为的不满,虽然我没表达出来,虽然轻微,但是在那儿。

我不住地提醒他回来继续清碗架。等他终于回来了,没过多久,突然一声大叫!

孩子,像过节一样惊喜,蹲在那里,仰起头,看着我,指着碗架。

再一次,我没明白

我什么异样都没看到。因为,我的眼里只有碗柜里的碗,只惦记着把碗收起来这件事。

顺着他的手指,我才发现,原来,碗架多滑出来了一半,吊在门外。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居然还是:头上三条线。“又来了!”。觉得孩子在“分心,耽误、磨洋工”。

如果有镜头记录当时的一刻,应该是,他满满惊喜叫着、看着我,而他看到的我,脸上一定没有分享他的惊喜;不仅如此,他的兴奋碰到的是冷漠;如果他感受得更彻底,他也许还能捕捉到我的不耐烦和不满。

现在想来,觉得对不起。也为他可惜。

尽管在那瞬间我错过分享他发现的喜悦,但那瞬间撞醒了我。

正在发生的,何尝不是学习?!

不仅是学习,而且还是有机的学习。

反讽的是,这有机全天然的学习,反而让我不适应。因为,我想要的是,我主导的,以我的意志为时间轴的学习——我说我们开始学习吧,娃乖乖地如饥似渴,我说我们学完啦,娃乖乖地放下、敏捷地切换到下一项内容。多美好啊。可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孩子让我意识到他的学习是在生活中,在分心、耽误、磨洋工中,是意外发现。这样不是更有兴趣,更印象深刻,更自主吗?而有趣、自主、记得牢,不都是我们梦寐以求孩子在学习中能有的状态吗?!

可是在那个当下,我却那叫一个不情愿啊,那叫一个着急啊,那叫一个拧巴啊。

是孩子和我拧着干吗?表面上是他没有按照我的期待(也是我的习惯)来做事。但也许拧着干的人是我。是我期待的和习惯的做事的节奏进展在拧他、拧当下。

意识到这一点,我停下来。虽然心情还有点刹不住车地着急打鼓。但我停下来。

让他把下碗架拉出推进、推进拉出。

过程中,时不时会出轨。

出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问题,要修正。我——着急的我、需要做对的事的我——忍不住马上把出轨的碗架安装回轨道。麻利地。

孩子继则续拉出推进、推进拉出。

又出轨了。

这次他凑得近,看得清。非常惊喜地评价道:“是一个轨道!!像火车一样!!”

依旧是,满脸过节一样。

我一边同意“是啊!”一边才意识到:之前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修好”反而让孩子错过了更深细的观察。

以上的例子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有时间,不赶上学、赶上班、赶飞机。

但即使有时间,在当时,我都有点不必要的着急。着急把事情按照规矩做完。

而身边是,一个自由的孩子。在发现。

但妈妈并没明白他的发现。

这些例子,让我看到我的“着急”和“做事规矩”的局限。

当有时间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停下自己的“剧本”,允许孩子自由发挥;也许我们可以把自己着急的心情放一放,来欣赏孩子的自由发挥。当然,根据情况,我们最终还是会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设置一个做事的框框。只是,这个时间也许可以延长一点,这个框框也许可以放宽一点。更长更宽后,会容纳的更多惊喜、发现、分享、特殊的时刻,不被错过。更长更宽里,是更多闪闪亮亮的回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