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留学生心理健康

留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临床治疗工作和微信公号写作的重点。最近我观察到,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多家疫情期间成立的心理援助热线和树洞,开始把服务扩展到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了。我看到这个很欣喜。也很荣幸地,有包括教育部华师大热线、北师大心理学部热线在内的机构,邀我做培训,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为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做心理援助。我们在帮助一个人之前,得先尽量地了解她的处境和理解她的心境。这样我们的帮助才更有基础。所以我想把我在实践中了解到的疫情下留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大家细细的说一说。我说的不能代表每个留学生,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但具有一定普遍性,供大家参考。

在跌宕起伏的疫情之中,留学生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遭遇。
 
最开始,春节期间,疫情大爆发,很多留学生火速买口罩寄回国。你问那时留学生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对国内家人亲戚朋友的担心,还有对支援国内医院的一份心意。

紧接着,在世界各地,针对武汉人、湖北人、中国人、甚至亚裔面孔的人,有误解,有害怕,有敌意,甚至接连发生了歧视性的言论和攻击性的行为。你问那时留学生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对歧视的害怕,不解、愤怒、委屈。在罗马和纽约街头,有留学生用行为艺术,带着口罩,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亚裔+口罩=/=病毒”,想唤起大众的意识,呼吁尊重和理解,“请不要歧视我们!”。

当中国的疫情逐渐稳定、向好,本来对家人的担心可以有所缓解吧,结果病毒追着我们来了: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欧洲各地、美国…蔓延到了留学生所在的世界各地。你问这时留学生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担心被传染。另外国内的家人也很担心,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一方面自己有担心,另一方面希望家人别太担心。尤其当自己身体不舒服比如咳嗽时会非常害怕自己被感染,但又不敢和家人直接倾诉,自己一个人不知所措。有一些学生本身有焦虑史或者有亲人离世(甚至是因非典离世)的创伤,这些孩子对疫情特别敏感、容易被刺激、受伤。

到这里剧情已经很反转了,但是事实远远比这还更复杂!

以美国为例,在病毒传播初见端倪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很多人戴上了口罩,但是戴口罩在美国是明确被不鼓励的,很多地方专门发文来不鼓励。因此一方面碍于压力,另一方面身边都没有人戴,很多留学生逐渐放弃了戴口罩,持观望态度,或选择相信危险不大,接受现实。但同时也有留学生,仍然很担心,也对身边非华人对病毒的轻视而感到焦虑。有留学生,不只为个人安危担心,也是为公共卫生安全担心,他们显示出了主动性和领导力,积极找校方沟通,介绍有关口罩的文化差异,希望得到校方的理解,允许中国学生戴口罩,但对沟通的结果感到挫败。

紧接着,局势升级得很快,正值美国春假期间,学校纷纷停课,春假后改成网课,宿舍关门,学生得自己找住处,各种设施场所也关门了,生活变得不方便,手机上网络上到处都是有关新冠病毒的消息,整个社会处在恐慌中。很多留学生睡眠严重受影响、日夜颠倒。深夜里,有的是停不住看各种相关的资讯,有的是和在国内的父母反复开家庭会议反复通话商量。商量什么呢?商量:现在是回国还是不回国?各有利弊,各有各的风险。

回国吧,父母更放心一些,孩子终于在身边了,而且国内的疫情形势越来越好了,而美国是越来越严重了。可是回国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机票买了可能被取消。即使不被取消,回国要经历机场和飞机上的长达20、30小时的折腾,有留学生全套武装30小时不吃不喝挺过来的,但这也很要勇气和体能啊。另外,回国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美国、甚至能不能再回美国,那学业完成不了怎么办,签证失效、OPT作废怎么办?在国内上网课期间,也面临着12到14小时的时差,日夜颠倒地上课也很辛苦。而不回国吧,父母很担心,局势不明朗,自我隔离也很闷。

这各方面的因素,累加在一起,加上人的情绪在灾难面前的不由自主的波动,使得做决定难上加难。

不仅如此,在这些压力之外,最近国内网络上出现对留学生群体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认为留学生群体是自私的、崇洋媚外的,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回国添乱”“千里投毒”。虽然这样的态度只是一部分人的态度,但是给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与此同时,国外某些人仇视攻击华人的事件,也让留学生感到人身不安全。很多留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感到两边不讨好、国内国外两头受歧视。”这是他们真实的感受,而这感受很不是滋味儿。我希望能借着今天这个平台,呼吁,我们全社会、中国和海外,来了解留学生们经历的特殊性,来真正地理解他们。

以上说的是疫情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留学生内心世界。接下来,我想对留学生说几句,可能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希望没有毒啊。

生活本身充满不确定性,相应地,人心就会不停地在不安全感中颠簸。平时无事尚且如此,更何况遇到了灾难。灾难,把生活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骤然放大了许多倍,我们也就陷在了更多维度的更剧烈的内外身心的不安全感中。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无疑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留学的年龄是可塑性很强的年龄。在这样一个可塑性很强的年龄经历全球性的灾难性事件,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影响?老实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细想是蛮严肃的。是否能够,以及怎样能够,把当前经历的痛苦引向长远上积极正面的人生方向呢?

现在发生的一切,把留学常规的学习生活状态打破了。一同打破的可能还有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

破,如果已经发生、不能避免,那么在这样一个破之后,我们可不可以寻找一个立?
 
也就是说,一方面,不论接不接受破的发生,允许自己在破的过程中感到焦虑、烦躁、孤独、无助、愤怒、委屈等等,去觉察自己的各种反应,对自己有更多的发现,对现实有更多的反思。

另一方面,试着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学习的常规。

我们控制不了疫情控制不了国际政治经济。那我们能把握的是什么?能把握的,不能放过!归根结底,我们要努力把自己每天的日子过好。把每天日子过好并不容易,但如果做到了,我们的身体就比较风调雨顺,我们的内心也就比较容易踏实平安了。外界越复杂越不确定,越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回到生活最基本的组成内容上。

回归生活的基本,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借助网络保持社交互相支持,控制咖啡因的摄入量,在家适度地运动(跟着视频做,有很多选择,包括瑜伽、hiit、全身有氧、局部力量、用身体自重的、用哑铃的,等等)。心情不好可以找人聊聊天,可以自己写写东西整理思绪。做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事,比如读读书,看看电影,做做冥想,打打游戏等等。这看似老生常谈,但其实极为相关。

具体到很多留学生纠结的问题,回不回国,要做适合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决定,别人做什么决定有别人家的情况。如果回家,要做好心理准备,和父母相处和自己在学校是不一样的,对有的学生和家庭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出现文化差异、起冲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更进一层的立是,也许这发生的一切逼着我们跳出以前的思维或心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感悟,对自己有了不同的定位,想了过去没想过的,参与过去没参与过的,也许我们发现我们有权更密切地参与这个世界,包括表达不满、寻求改进等等。也许,这磨练了我们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也许,这激发我们给自己安全感的决心。也许,这逼着我们看清什么对我们最重要。也许,这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幸灾乐祸、自私、软弱,也让我们展示出人性中的善良、同理心、慷慨、坚强。

疫情虽然会过去(我们希望能快快过去),但是给人的影响可以是深远的。一般而言,人面对哀伤和灾难往往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有的人能够走到接受这个阶段,有的人卡在前面(比如否认或抑郁),一直很痛苦。如果你觉得心情非常不好,日常生活受到了影响,我会鼓励大家去试试心理援助热线和树洞,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最后一句话是我对自己的忠告,拿出来,算是一个谦卑的礼物,送给留学生和关心留学生的人们:“把最好版本的自己拿出来,超越一己视角地看待现实,超越自身利益地参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