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觉知的父母,要如何处理对孩子的期待?

First published by Dr. Yi Yang on 4/2/2019 on Wechat 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

01

上一篇《为什么请不要说“没给你压力”和“不要有压力”?》说的是不要怎么做。那可以怎么做呢?

如同上上篇《“我们没管,是TA给自己压力” 的背后》所写的,我们做父母的一定有标准有期待。但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的标准和期待,有哪些吗?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梳理厘清一遍的。

这里,或者在整篇文章读完之后,请您放下手机,拿起纸笔,梳理厘清一遍,花点时间,不急,慢慢来,一点点收拾零散,一步步深入心底。

面对这一大萝筐的标准和期待,对每一个标准和期待,我们衡量一下:

重要吗?

公平吗?

可能吗?

我们追问一下:

非要不可吗?

为什么?

我们琢磨一下:

究竟是满足我的需要还是我为孩子好?

我们对比一下:

这些标准和期待之间有没有彼此自相矛盾的地方?

(参考《为人父母最可怕又最难意识到的一个矛盾!》)

我们筛选一下:

哪些必留?

哪些放宽?

哪些放手?

最后,我们准备一下:

放宽的那些,什么程度的放宽?

如何提醒自己放宽?

放手的那些,要如何调整自己,才能做到真正okay,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做不到怎么办?

这些都很不容易。做一遍都很不容易。然而,还需要不只一遍。

为什么?

因为,有些标准和期待,不在事情来了的时候(比如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发生一定经历),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有这些标准和期待。

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的、时不时的、随着孩子成长阶段的递进而循环发生的检视。

02

对于初为父母的,你可以期待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全部通通在你的孩子身上,什么“善良正直志向高远虚怀若谷关心社会智慧机灵英俊美丽幽默风趣健美茁壮…”此处省略千万字。你不由自主地期待一切。你也可以期待一切。

之所以你可以期待一切,是因为你是从空白开始,旅程还没开启,界限尚未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展开,孩子的秉性、才能、身心素质,逐渐呈现,日益清晰。

父母说起孩子时,所使用的描述性词语,也相应就有所偏重了。

比如,她(他)“好动”“好静”“胆小”“胆大”“爱哭”“爱笑”“怕生”“自来熟”“听话”“逆反”,等等。

这,就是界限在开始呈现了。

当孩子展现出特点,界限就在呈现。

另一方面,即使再偏听话的孩子也有偏不听话的时候。那什么时候偏不听话?再偏不听话的孩子也有偏听话的时候。什么时候偏听话?再拘束的孩子也有放得开的时候。什么时候容易放得开?再胆大的孩子也有胆怯的时候。什么时候容易胆怯?和孩子相处,什么方法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

这,都是界限的呈现。

在你尊重她(他)的个体性、观察他(她)的自然面貌的过程中,你会自然而然地看到他(她)的特点,知道怎么根据她(他)的特点和她(他)互动效果会比较好。这,就是他(她)的疆界。她(他)在无声地有声地表达他(她)的疆界。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我觉得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定性为“我们家的那个就是什么什么样的。”因为这样可能会限制孩子未来的变化的可能性。如刚才所说,再如何的孩子也有相反的一面。而且之前如何的孩子后来可以往相反的方向改变。所以,说孩子“是”什么,是说不通的。顶多,说孩子“偏”什么倾向。而且,也只是现在如此。也就是说,孩子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疆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就现在而言,他(她)有没有某种偏重?有。以后会不会一直有?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所以,要对事实清楚,但又不限定未来。

随着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孩子的特点在这些事情中呈现出的冲突与摩擦,你对孩子的标准和期待,也就会不断地“碰壁”——触碰到边界、感受到限制。开始切切实实地经验到,孩子不是按你想的来的。这,正是界限在呈现。

03

当界限呈现,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如上所说)。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如《“我们没管,是TA给自己压力” 的背后》所言,很多父母不承认自己对孩子抱有繁多的期待和细腻的要求,不是因为大家有意撒谎,而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乍一问,“你对你孩子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啊?”父母容易去到他们最看重的底线,比如,“我不求什么,就希望TA健康、快乐”,或者“做人做事至少要象模像样吧。”,诸如此类。

这些都是“至少要有…”,“如果别的我要不了,我也要…”,“别的可以没有,这个不能没有…”的内容。

但是,这里面的微妙之处在于:

这种“至少”性的回答里有一层无可奈何的味道,因为先预设、默认了一个的大前提,那就是,我不得不精简精简再精简,精简到不能更精简——别的实在是要不了、别的实在是得不到,那我至少至少要什么。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无时无刻提醒自己“哦,我这可以不要,那可以不要,这些都不是非得要。”

相反的,在实际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事事都重要!”

是即不甘心、也想不到要去精简!

“为什么不对孩子多一些要求-——不都是为孩子好吗?既然别人孩子可以,为什么我孩子不行?试试呗,说不定呢。不要求他(她)怎么知道他(她)做不做得到!”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的内心活动。

因此才会出现,一方面当你问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期待的时候,他们露出真诚的无辜;但一方面在生活中,却对孩子有各种生命力如杂草般旺盛的要求。

还是回到本篇前部分所说,在没有碰到边界之前,你的期待是无疆的。你也大可如此,对孩子各种完美期待,没人能说你不对,没人知道你孩子会如何。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展现,我们就得踏踏实实地看到他(她),真正地看到她(他)。怎么才能看到?其实不难。想不看到都难。我们期待,就会碰壁。透过我们的失望、不满、烦躁,就可以发现我们的期待!透过让我们失望、不满、烦躁的言行,就可以看到孩子的特点!

所以说,琢磨琢磨我们“碰壁“的经历,透过这些经历,看孩子的特点,看我们的期待。

我们和孩子互动,再怎么顺利再怎么效果好,他(她)也不是按我们所想的来的。按我们想法来的时候很让人开心,不按我们想法来的时候让人动脑筋。

这些都很不容易,然而,还只是和我们自己在做。那和孩子还要做什么呢?下篇再谈。